第383章 我大唐雄兵将踏平寰宇,众将士可敢(2 / 2)

“这竖子。”

李世民指尖轻叩御案,嘴角却藏着一丝笑意,轻哼道。

“好好的放榜日,被他搅得满长安都议论拜师的热闹,倒让诸位卿家看了笑话。”

话音刚落,他又叹了口气,语气里的欣慰却藏不住。

“朕当初让他去做太子的老师,原是想着他年纪轻,能陪着太子多些活泛气,别总被那些老儒的规矩束缚得太死,算是半带玩笑地给太子找个‘玩伴’,可谁能想到,这竖子竟真有几分教书的本事,三个弟子只跟着他学了区区一个月,便全中了科举,还出了个明经榜魁!”

在场的臣子们哪里听不出陛下的心思。

这哪里是责怪,分明是借着“抱怨”,在炫耀自己选人的眼光。

那语气里的“你们看,朕给太子挑的老师,连教徒弟都这么厉害”的得意,几乎要溢出来。

杜如晦最先反应过来,上前一步躬身道:“恭喜陛下!贺喜陛下!温县子不仅自身才华出众,更懂因材施教,短短一月便能教出明经榜魁与明算科前三,足见陛下识人善任,为太子寻得良师,也为我大唐寻得栋梁之材!”

话音未落,房玄龄、萧瑀、宇文士及等人纷纷上前附和。

“杜侍中所言极是!温县子少年有为,教学又有巧法,此乃太子之幸,亦是大唐之幸!”

“明经科虽不比进士科显耀,却也需对经义有通透理解,吴生能得榜魁,足见温县子教导之深,陛下慧眼识珠啊!”

李靖也笑着说道。

“温县子教徒弟有这般成效,是个全才,陛下没看错人。”

李世民摆了摆手,故意摆出一副不以为然的模样,笑道。

“诸位卿家也不必夸他,不过是教出个明经榜魁罢了,又不是进士科的状元或秀才科的榜魁,算不得什么大事。”

话锋一转,他的语气却沉了几分,目光扫过在场的臣子。

“不过话说回来,今年的进士科,倒是真没一个能入朕眼的,弘文馆的学士、国子监的博士,教了那么多年书,培养出来的学子,竟还不如温禾一个孩童教一个月的弟子有见地,满篇都是‘独尊儒术’‘天人感应’的陈词滥调,连半点贴合民生、关乎实务的见解都没有,这样的进士,取来何用?”

这话一出,殿内瞬间安静下来。群臣心里都清楚,陛下这是借着温禾弟子的出色,敲打弘文馆与国子监,更是对如今科举重经义轻实务的风气不满。

之前早朝时,李世民便因进士科答卷太过空泛发过怒,甚至提过要“废除进士科”,后来被魏征等人劝住才作罢,如今看来,陛下心里的火气还没消。

李世民见众人沉默,也不再绕弯子,直接说道。

“罢了罢了,朕也知道,想要寻得诸位卿家这般能定国安邦的国之栋梁,本就不易,但科举取士,贵在‘得人’,若是取来的都是只会空谈经义的书生,倒不如宁缺毋滥,今年的进士科考生,便全部罢黜吧,让他们回去再好好学学,什么是真正的‘学以致用’。”

“臣遵旨。”

吏部尚书高士廉上前一步,躬身领旨。他心里无声地叹了口气。

陛下终究还是做了这个决定。

其实陛下并非任性,今年进士科的考题本就侧重实务,要求学子结合关中抗旱、边境军务谈见解。

可参加进士科的学子,多半是五姓七望这样的士族,或者是关陇门阀的子弟。

这些人从小锦衣玉食,那里见过什么真正的贫苦。

更不知道如今那些庶民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

让他们夸夸其谈都能说的头头是道。

可真要这些人说一些解决民生之事,只怕是一个字都写不出来。

不过好在,陛下只是罢黜了今年的考生,并未真的废除进士科,也算是留了余地。

“嗯,有劳高卿了。”

李世民点了点头,将温禾的琐事暂时搁置脑后,目光转向李靖,语气沉了几分。

“懋公那边,先锋军可已出发?”

李靖上前一步,躬身回话,声音清晰有力。

“启禀陛下,先锋军已于昨日傍晚开拔,直奔朔方而去,明日一早,左屯卫、左武卫的主力便可集结出征,粮草与军械也已提前运往边境粮仓,可保大军供应无虞。”

“好。”

李世民颔首,起身走向殿侧悬挂的巨大舆图,殿内群臣也随之起身,簇拥着他来到舆图前。

昏黄的宫灯映照下,舆图上用朱砂圈出的一处地名格外醒目。

梁师都。

这两个字,像一根刺,扎在大唐的北疆版图上已有数年。梁师都盘踞朔方,依附突厥,屡次侵扰大唐边境,如今大唐国力渐盛,终于到了拔除这颗钉子的时候。

李世民指尖落在“朔方”二字上,语气坚定。

“此战事关北疆安稳,朕便全权交予懋公,告诉他,不必拘泥于旧法,若是突厥敢插手,可相机行事,朕许他便宜之权。”

“臣遵旨,定将陛下旨意传达到懋公军中。”

李靖躬身领旨,眼神里满是肃然。

……

温府外的告别温禾带着弟子和温禾、三小只刚回到府中,马车还没停稳,就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喊他。

“小娃娃,可算等到你了!”掀开车帘一看,只见李道宗穿着一身轻便的铠甲,正站在府门口,手里还把玩着一把弯刀。

全长安敢这么直呼他“小娃娃”的,除了这位任城王,再无第二人。

“任城王这是刚从宫里回来?不去收拾行装,倒来我这儿晃悠,莫不是又想蹭饭?”

温禾跳下车,笑着打趣道。

他心里隐隐有了猜测,李道宗这身装扮,怕不是出了什么事了。

李道宗却收起了往日的嬉皮笑脸,叹了口气。

“蹭不成了,今日陛下有旨,让本王回左屯卫报道,明日便要随大军出征了。”

温禾心里的猜测得到证实,脸上的笑意也淡了几分,拉着李道宗走到一旁,压低声音问道。

“是去打梁师都?”

“哟,你这小娃娃倒机灵。”

李道宗挑了挑眉,拍了拍温禾的肩膀,语气里带着几分郑重。

“不错,这一次由李世绩为行军总管,本王和薛万彻为副总管,目标就是朔方,拔了梁师都这颗钉子。”

他顿了顿,又笑道。

“这一去,少则数月,多则半年,怕是要到明年才能回长安见你了,本王不在,你这小娃娃可别惹事,否则没人帮你挡着那些老顽固的弹劾了。”

“说的好像你帮我挡过多少事似的。”

温禾翻了个白眼,心里却有些暖意。

“不过你可别忘了,你还欠我的地契,等你回来,必须给我兑现,可别想耍赖。”

“知道了知道了,本王还能欠你这点东西?”

李道宗不耐烦地摆了摆手,又叮嘱了几句,才转身大步离去。

他还要回府收拾行装,明日一早便要集结。

温禾看着李道宗远去的背影,心里泛起一丝波澜。

历史上,大唐平定梁师都的战役颇为顺利,可如今的时间线已经因他的到来发生了偏差,谁也不敢保证会不会有意外。

不过转念一想,李世绩的军事才能比柴绍强多了,又有火药和神臂弩加持,想来问题不大,便将这份担忧压了下去。

“阿兄,你在想什么呢?”

温柔的小手轻轻握住温禾的手掌,小脸上满是担忧。

温禾回过神,看着围上来的李泰、李恪、李佑,还有孟周三人,笑着摇了摇头。

“没什么,就是在想晚上的火锅该加些什么菜,都别愣着了,赶紧进府,让伙房准备起来,今晚咱们敞开了吃!”

“好耶!”

孩子们瞬间欢呼起来,簇拥着温禾走进府中。

吃过火锅。

温禾刚回到书房,就听到管家周福来报。

“小郎君,兵部的几位大人来了,正在后园的偏厅等着您。”

温禾并不意外,点了点头:“知道了,我这就过去。”

来到偏厅,只见三位穿着兵部官服的官员正坐在桌旁,面前放着尚未动过的茶水。

见温禾进来,三人连忙起身行礼,语气恭敬。

“见过高阳县子。”

这三位都是兵部的郎中,论官职比温禾高,却丝毫不敢摆上官的架子。

“诸位不必多礼,坐吧。”

温禾示意三人坐下,开门见山地问道。

“几位是来拿酒精的吧?”

“正是。”

其中一位郎中连忙点头。

“府库中的酒精虽还有库存,但代国公担心后续大军出征后供应不足,特意让我等来向高阳县子取些,先运往边境的军医营备用。”

酒精如今已成为军中重要的消毒物资,尤其是在战场上,能大大降低士兵的感染率,李靖对此格外重视。

温禾笑着点头。

“早已为诸位准备好了,就在后园的库房里,一共五百坛,足够军医营用一阵子了,周福,你带几位上官去清点搬运。”

“是,小郎君。”

周福躬身应下。三位兵部官员连忙起身道谢。

“多谢高阳县子费心,我等代前线将士谢过高阳县子!”

“诸位客气了,这些都是为了大唐的将士,我不过是做了分内之事。”

温禾回礼道。

翌日一早。

温禾难得不等阿冬来叫,便早早的起床,换上了甲胄,带着几个玄甲卫便出门去了明德门。

朱雀大街上,禁军早已完成净街,街道两旁站满了手持长枪的士兵,严禁任何人靠近。

温禾出示了百骑的令牌,才得以通过警戒线。

高月远远看到温禾的身影,连忙快步走到李世民身边,低声禀报。

“陛下,高阳县子来了。”

李世民抬头望去,看到穿着玄甲的温禾正快步走来,忍不住失笑。

“这竖子今日倒起得早,还特意换上了甲胄,莫不是也想跟着出征?”

他摆了摆手:“让他过来吧。”

温禾走到近前,对着李世民躬身行礼:“微臣参见陛下。”

起身时才发现,李世民身后站着三省六部的四品以上官员,所有人都穿着绯红或紫色的官袍,唯独他一身玄甲,显得格外突兀。

李世民看着他的装扮,打趣道:“你这一身甲胄,莫不是真要跟朕的大军一起出征?可惜啊,这一次可不行,你还得留在长安。”

“陛下说笑了,微臣只是来送送大军,为将士们壮壮声势。”

温禾笑道。李世民点了点头,示意身旁的禁军上前。

“将他抱上朕的马,朕有话问他。”

“额,陛下,这不合适吧?”

温禾愕然。

周围全是朝廷重臣,这么做也太不合规矩了。不仅是温禾,周围的官员也纷纷露出诧异的神色。

长孙无忌皱了皱眉,却没有开口劝阻,此举虽不合规矩,却也在情理之中。

“莫要废话,朕有事问你。”

李世民板起脸。

温禾无奈,只好任由禁军将自己抱上李世民的战马,坐在他身前。

李世民随即挥了挥手,让身旁的官员都退远些,只留下长孙无忌。

等众人走远后,李世民才压低声音问道:“温禾,你老实跟朕说,此次征讨梁师都,胜算几何?”

温禾愣了一下,随即明白过来。

李世民看似胸有成竹,实则心里仍有担忧。

他斟酌着说道:“陛下,梁师都不过是依附突厥的跳梁小丑,麾下兵马不足两万,我大唐出动两卫精锐,又有李世绩总管坐镇,胜算本就十之八九。”

“朕担心不是这个,而是突厥。”

李世民叹了口气。

“如今大唐的国力虽已恢复,却还没到能与突厥全面开战的地步,若是颉利可汗派兵援助梁师都,战事怕是要拖延下去,甚至可能引发更大的冲突。”

“陛下,微臣倒觉得,突厥未必会插手。”

温禾沉吟道。

“之前颉利在会州大败,损失了不少兵马,如今突厥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颉利可汗怕是不敢贸然再与我大唐开战,而且此次我军出兵迅速,打梁师都一个措手不及,等突厥反应过来,战事怕是已经结束了。”

李世民嘴角勾起一抹笑意。

“你这竖子,倒是长进了不少,朕其实也知道这些,只是心里总有些不踏实,想听听你的看法。”

得,李二这是把自己当做求心安的借口了。

温禾有些哭笑不得。

没想到这位天可汗,也有如此不自信的时候。

在他印象中的李世民,应该是那种做事果决,毫不多拖泥带水的。

现在这个李世民,倒是更像是一个人了。

他故意刺激道。

“陛下,咱们有火药、有神臂弩,有大唐最精锐的将士,还有李世绩这样的名将,若是连梁师都都拿不下来,那以后也别想着对付突厥了。”

李世民抬手给了温禾后脑勺一巴掌。

“还不是因为你这竖子,让朕看到了那触不可及、高高在上的未来,什么世界,什么天可汗……”

他说到这,不禁叹了口气。

“朕怕失望啊。”

“额,这都能怪我啊。”温禾无语,他抬眸看向李世民,笑道。

“陛下,在没有我的大唐,都能让万国来朝,如今有了我,咱们大唐雄兵更能踏遍寰宇,让大唐的铁骑踏遍更远的地方。”

所以你有什么好担心的。

李世民不由朗声大笑。

“你这竖子,倒是会给自己脸上贴金。”

话音刚落,他突然勒住马缰,望着前面的军阵。

“你说的没错!”

李世民的声音陡然抬高。

“众将士可敢为朕一战,平定朔方,扬我大唐国威否?”

温禾这才发现,李世民已经带着他来到了出征的军阵前。

朦胧的天色中,面前黑压压的一片。

“战!战!战!”

震耳欲聋的呼喊声瞬间响彻云霄,黑色的军阵中,上万将士齐齐拔出腰间的弯刀,刀光在晨光中闪烁,宛如一片银色的海洋。

李世民拔出自己的佩刀,指向北方,声音铿锵有力。

“我大唐铁骑,将踏破寰宇,凡阻挡前路者,必将碾为齑粉!”

“陛下威武,大唐威武!”

众将士齐声呼唤。

看着这浩荡的士子,李世民恨不得与他们同行。

但他知道,朝中百官定然不会同意。

他高举着剑,长啸一声。

“出发!荡平朔方,万胜凯旋!”

“大唐万胜!陛下万胜!”

将士们齐声高呼,声音震得地面都仿佛在颤抖。

温禾坐在马背上,看着眼前这壮阔的景象,心里涌起一种感慨。

这就是大唐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