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2 / 2)

好急。”以往的轻佻玩笑一扫而空,林越峙手上飞快敲击。“

“周老师,这么想甩掉我?”

周唯实眨眨眼,反应了一下,最后为林越峙的跟不上深表歉意。

“我慢一点。”

林越峙哑然失笑,这人居然在挑衅。

就像被拍卖师挑动的藏家,在举槌之间牵引全场,他冲你点头、微笑,再漫不经心地移开视线。你可以在他闪耀的路上随时举牌,成为这场竞拍中的一部分,却不能喧宾夺主。

但只要你看着他的手势和笑容,看到他的眼神直盯着你又很快滑开,你明知是套路,却依旧下意识地挥金如土……只为了让他的眼神再落回你身上。

于是唯一的竞拍者毫不退缩地出手,漫天抬价。

“then keep going.”

继续。

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一段段复杂的程序语言毫无保留地涌入林越峙的终端,他的手指如飞,眼睛却亮得惊人,透出棋逢对手的兴奋与狂热。

——藏家必须始终跟随拍卖师的节奏,不然稍一分神,就会被他甩在身后。

第35章 翻译官(已修)

说起来,这已经是周唯实第二次参加iabse。

上一次还是研究生二年级,老陈带他参会。

那一年的iabse在东京举办,会议议程密集、学术氛围炽热,来自二十多个国家的工程结构专家汇聚一堂。

周唯实作为跟随旁听的学生,自然没有被安排登台,只在第三天上午的茶歇时段,被导师推去参加学生交流环节。

那是一个被许多人忽略的小角落,几张折叠展板、两块便携式海报,和几位忐忑的青年学者,青涩又朝气蓬勃。周唯实安静地坐在角落,连头都不敢抬,磕磕绊绊地一直练习自己的发言稿,心里只想着不要出丑。

周唯实当时带去的是他刚起步的“桥梁局部载荷反馈模型”小型演示程序,配不上起名字,也没有成熟的算法界面,只是一块旧显示屏,勉强跑着一套半成品的结构模拟。他的语速略快,英音还不太标准,讲着讲着,演示屏还短暂黑屏过一次。

但就是那一次,有位德国来的专家在他桌前停了下来,用翻译器和他交谈了十几分钟。

他记得那天的阳光透过大会中心高高的穹顶玻璃打下来——穹顶结构嵌有智能太阳能板,随着阳光的移动自动旋转角度,将光能实时转化为电力。

阳光缓缓洒落,金属桁架的影子像巨大的羽翼,铺满地面,肃穆而斑斓。

周唯实第一次意识到,原来世界是这样……广阔。

他站在光影交错的走廊尽头,真正踏入了科学与人生的交汇点。

如今再次站上iabse,却不附属于谁的名字之下,这一程他孤身走了很久。

“再切三维风震数据。”

周唯实刚一声令下,仿佛预料到他的动作,林越峙已经将range的输出格式调整完毕。

两人的神色越来越专注,不同于单人操作的稳定演示,他们的配合像在走索,一旦失败,屏幕上那座模型就会瞬间错位、塌陷。

台下鸦雀无声,生怕惊扰了这场精准到极限的交锋。

周唯实结束最后的::end,抬头紧盯屏幕,观察着钢铁巨兽的变形——屏幕上的粤海大桥流转如一条银鞭,力学结构在数据与钢筋之间震颤,一切变化都已在他脑海中预演过数轮,大跨度桥面板、钢箱梁、预制墩身,所有构件的位置都随着轻巧的敲击指令伸展、弯折、重组……

直到主梁结构完成最后的转向,如同最后一个音符,精准卡入。

每一步都落在最优解上,分毫不差。

台下的学者低声议论起来:

“archicore不仅在监测,它还在自主决策。”

“如果这个系统真的能根据环境变量实现实时变形,那将是一项突破性的创新。”

“不仅是桥梁控制,感觉像是融合了部分军事指令架构,如果用在……”

“我更感兴趣的是range——极强的兼容性、近乎零延迟的通信能力,以及无懈可击的高容错结构……”

“他们居然能实时预测彼此的动作……这怎么可能?”

……

周唯实侧头,视线穿过那座跨海桥,与并肩的男人对视。

下台之后,周唯实小口喝着水,试图躲开任何探寻的目光。若不是亲眼看见他的演讲,根本不会相信这样一个内秀的青年刚刚引发一场掌声如潮的技术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