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2 / 2)

温焰低头看平板上的解剖图片,“也找不到外力介入的方式?”

吕希点点头,“徐蕊那一刻像是被什么东西抽走了呼吸的空气,但体表又没留下足以致命的压迫痕迹。”

这时,随泱从那堆报告里抬起头,将一张纸推到温焰和吕希中间。上面密密麻麻列着通话记录和时间,其中一行被粗红笔圈了出来。

“案发当晚十点”,随泱的声音带着点熬夜后的亢奋,“徐蕊手机上,有一个被删除的通话记录。技术组那帮小子花了半宿,从基站的缓存里给它抠出来了。”

温焰凑过去看那个被圈出来的号码归属地:“何劲松?徐蕊的导师?”

随泱:“对,就是那位搞药物学前沿研究的何教授,他两通话时长2分58秒。关键点在于,徐蕊的手机联系人里,压根没存这个号码。而且她打完之后,把这条记录删得一干二净。”

会议室里安静下来,只剩下头顶灯管持续的嗡鸣。

晚上十点,一个即将毕业的女研究生,手动输入导师的号码拨过去,通话将近三分钟,然后立刻删除记录。这举动本身就透着一股刻意隐藏的鬼祟。

温焰站起身,“我去探探何教授。”

——————————

何劲松的办公室在g大实验楼三层。他五十岁上下,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坐在堆满文献的书桌后。

“温警官,请坐”,他推了推金丝眼镜,“徐蕊的事太可惜了,她是我带过最有灵气的苗子。”

温焰将复原的通话记录单推到何劲松面前,单刀直入:“何教授,徐蕊死前最后一通电话是打给您的?”

何劲松眯起眼睛回忆了一会,“我记起来了,徐蕊是打来问论文修改的事。她研究方向是新型呼吸道靶向缓释制剂,数据很复杂,那晚她有个关键模型参数拿不准,急着跟我讨论。电话里我给她解释了几句,后来怕说不清,还让她把修改稿发我邮箱了。”

“论文?”温焰立刻捕捉到重点,“现在能看看吗?”

“当然可以配合警方工作”,何劲松起身走到文件柜前,抽出一份装订好的打印纸递过来,“就这份,她出事前亲自送来的,上面还有我手写的修改意见。可惜啊,意见写了,人却不在了。”

温焰接过来快速翻了翻。满页都是艰深的专业术语:“支气管上皮细胞”“药物递送载体”“黏膜渗透速率”“窒息阈值评估”。

她看不懂这些,但“呼吸道”“窒息”那几个字眼,像针一样扎进她眼里。这和吕希对徐蕊的死因分析在字面上有了关联点。

可具体怎么关联?这篇论文里藏着钥匙吗?

她没在办公室多耽搁,谢过何劲松,夹着论文回了局里。

推开挂着“技术中队实验室”牌子的大门,吕希正叼着根棒棒糖,翘着二郎腿窝在转椅里噼里啪啦敲着键盘。

她接过温焰带回来的报告一看,坐直了身体。

她抽出论文中间几页,对温焰说:“你看这段实验设计,他们在模拟药物载体堵塞支气管黏膜的临界参数。还有这个结论部分,提到某种特殊载体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引发‘可逆性窒息模拟反应’。这论文,恐怕不止是写来毕业用的。徐蕊研究的东西,搞不好本身就能杀人于无形。给我点时间,我吃透它。”

她拿下棒棒糖,又对着解剖室的助手喊话,“小陈,准备一下二次解剖!”

吕希第二次解剖徐蕊尸体的时候,更仔细地排查了她的呼吸道和肺部。

在气管深处靠近支气管分叉的地方,吕希用棉签提取到一点点肉眼几乎看不见的残留物,估计是第一次解剖时被分泌物盖住了。

她赶紧让小陈把这丁点玩意儿送去化验科,让他们加急分析成分。

化验结果一出来,她就拿着报告就去找温焰和随泱。

她把报告拍在桌上,“那残留物成分很特殊。是一种混合凝胶基质,里面包裹着微量的蛋白降解酶和凝血因子抑制剂,具体配比你们看这里。”

温焰凑过去看报告,一串串化学名词看得她有点头大,但其中一个关键信息她能认出来:“这成分组合跟徐蕊毕业论文里提到的东西几乎一模一样。”

随泱蹙眉:“你是说,导致她窒息死亡的东西,就是她自己论文里研究的玩意儿?”

“没错!”吕希指着报告上的数据,“虽然量非常小,但这残留的成分特征,和她论文里描述的药物载体核心成分高度吻合。这东西模拟了异物堵塞的效果,刺激黏膜肿胀、分泌大量粘液,最终导致窒息。载体本身会快速溶解或被身体吸收,所以第一次解剖没发现明显异物。这就是为什么我当时判断是窒息,却找不到堵住气管的东西。”

这下案情就复杂了。

徐蕊研究的、理论上可能只存在于实验室论文里的东西,竟然出现在她自己的死亡现场,成了要命的凶器?

随泱马上召集人手开会,“这种特定成分的药物载体,不可能凭空冒出来。马上去查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