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1 / 2)

如果陛下是真的话,他需要做的,就是利用自己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人脉一切势力,将他们聚集到自己的身边,而南匈奴,恰恰是最有可能献上忠诚的一方。

陛下并无门户之见,还用极快的速度说服于夫罗向他效忠,不仅眼界超群,还本事高超呐……

相比于他在洛阳多有听闻的弘农王,确实要更像一位真正的皇帝。

更有意思的,是协助于夫罗出征的人选。

吕布此人,不仅是击败白波贼的重要将领,也因本是并州虎将,对于夫罗有着地缘上的压制。若是陛下想要敲打敲打于夫罗,让他在选择投降后少打些歪心思,那么吕布就是最好的人选。

不过,一切的前提都是,他们真能配合默契,攻破美稷城。

当然,这就和他荀攸没什么关系了,倒不如趁此机会,看看陛下所属将领的本事,看看陛下又能不能借着此行积攒兵马,壮大军伍,有向洛阳发兵叫板的底气。

“……我现在想这么多做什么呢?”荀攸笑了笑,终于收拾好了自己的心情。

当这一行车马行过河东,预备和等在此地的吕布、于夫罗等人会合时,他甚至有了些闲情逸致掀开车帘,看看外面的景象。

也不知是不是凑巧,恰有一队人马押着厚重的木箱,向着南方行去。

已不似夏日松软的土地上,都留下了一道深深的辙印。

荀攸状似无意地向同行的士卒打听。

那士卒也算是个消息灵通之人,很快给他带回了消息。

“嘿,你猜怎么着,这是河东卫氏送给盐监的一批器械。”士卒对此喜闻乐见,“卫氏果然资财甚多,就连这一批盐铲都是精铁所铸,我看就是拿来上阵杀人,也是足够的了!”

他伸手,在荀攸探出车窗的脸上晃了晃:“怎么了,有什么问题吗?”

荀攸迟了半拍才有些咬牙切齿地答道:“不,这是好事!”

是河东卫氏绝不会与董卓合作,已早早和那位“陛下”结盟的大好事!

第39章

对于河东的各方势力来说,通力合作一定是一件好事,唯独倒霉的大概就只有他了。

他担心的还不止是自己。

被迫从贼这种事情,既然并未相报姓名,总还有挽回的余地。

但他从河东往并州去,还不知要几时折返,身在洛阳的荀爽,却还在虎狼环伺之下啊……

他唯独觉得有些庆幸,按照司马懿所说,黑山军近来的行动频频,其中不乏石破天惊之事,却没将陛下的名号说得人尽皆知。

他识数能算,是稀少的人才,也是黑山军暂时不会放走的自己人,才被一上来就告知了“内情”,那么有些消息应该没那么快传到洛阳,让董卓做出判断。

这大河对岸势力的实力增长,也免不了让董卓投鼠忌器。

越是如此,荀爽这样名冠天下的大儒,处境越是安全。

可这终究不是长久之道。

荀攸用只有自己能听到的声音做出了决定:“等从并州回来后,不管如何,一定要先找卫觊聊一聊!”

……

卫觊笔下一顿,流畅的隶书笔画忽有中断。笔尖在纸上晕开了一点墨迹。

他原本就对这封回信的字句有些不满,干脆将其弃在了一边。

向外回道:“请她进来。”

外间通报的随从跑了开来,将等在院外的蔡昭姬请了进来。

卫觊抬眼就见,许是担心家人处境的缘故,蔡昭姬的脸色比起先前更显苍白了些,眉眼间更是强压着掩饰不住的忧虑。

一见卫觊,她便将话问出了口:“听闻郎君自归来后屡有大宗手笔,敢问,那黑山军中是否真有陛下?董卓借我父亲之手打听之事是否属实?真是陛下在外,两岸交战在即,京中又将如何自保?”

“且先不必着急。”这一连串的三个问题,足可见她的不安,卫觊连忙出言安抚道,“此事,陛下已有成算。”

蔡昭姬顿时目露异色,语气认真道:“你唤他陛下,可见是已确认了身份,也站了卫氏的立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