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2 / 2)

他记得董卓麾下有什么李傕郭汜,这个“段”是从哪里来的?

张燕反正是不知道。

还是荀攸闻声上前,给出了解答:“陛下,这个段,是武威段氏的段!”

“董卓麾下的武将亲信,自他入京后,各有升迁,但只有其中能力出众者,才得到了中郎将之名,其中一人姓段,名为段煨,出自凉州武威段氏!”

想到此地并不只有刘秉这位陛下,还有并州出身的吕布和冀州人张燕,应当对这位将领的情况并不太清楚,荀攸继续解释。

“武威段氏中最为出名的,莫过于孝桓皇帝朝时的太尉段颎。此人在凉州征战羌族十余年,斩首羌人三万有余,缴获牛马四十万,汉军部曲损失却仅有四百余人。凉州名将之中,属此人杀性最重,也堪称用兵如神!段颎去世至今,已有十年,但提起他的名号,在凉州仍能止小儿啼哭。这段煨,就是他的同族。”

虽然说因为一个人的战绩,就觉得全家都很能打,其实是不太合适的,但很显然,段煨能在董卓麾下占据一席之地,肯定不是因为他有这份亲戚关系。

当刘秉带人隔河遥遥相望的时候,也看到的是一片逐渐成型的军营,随着玄色军旗招展,隔着江上雾凇,送来了一阵肃杀之气。

毫无疑问,这也是董卓,对那份檄文做出的应答。

……

而此刻,段煨作为此地主将,也正在巡视着这座正在沿河而起的军营。

身量高大的将领挎着一把厚重的大剑,昂首阔步之间,带着迫人的杀气,可偏偏他眉眼深沉,神态沉稳,又并不似一把已然出鞘的利刃,而是一柄暗藏锋芒的刀。

当站定在河边时,他终于停下了脚步,向一旁同行的文士投去了一眼,正见临河的冷风吹起了对方鬓边半黑不白的头发,更显老成持重。

似是感觉到了身上的视线,文士懒散地抬了抬眼皮:“段将军似乎对我有意见?”

段煨哼了一声,回道:“不敢,毕竟是太尉的吩咐,让我与你同守此地。真是想不明白,李文优为何非要你来为我谋划。”

文士不置可否地笑了笑,没打算接这句怎么说都要得罪人的话。

段煨自己却知道,他不是在嫌弃董卓和李儒的安排,实是有些忌惮身旁的这位。

他吐出了一口浊气,目光望向了远处,话却是说给近前的那人听的:“贾文和,我早年间听过一个传闻。说是你早年间有一阵子因病辞官,路上遇到了叛乱的羌人,和同行之人一并被抓了。”

贾诩回他:“这不是传闻。”

而是一个事实。

“那么随后的话,也应该不是传闻了?”段煨没从贾诩的脸上看出点情绪来,只能接着说了下去。

“你和那些羌人说,你是段纪明(段颎)的外孙,不能杀你,只要将你放了,家中一定能出重金,羌氐都惧怕段太尉的名声,真把你给放了,却把你同行的几十人全给杀了。我却不记得我段氏的外家姻亲里有一户姓贾的。”

以段煨看来,这人自保的本事倒当真不差,但性情冷漠,也足可从此事中窥见些迹象!

那他对这人有意见有什么问题吗?

“贾文和,我没什么想跟你说的,只有一句话——”

段煨紧盯着贾诩波澜不惊的面容,语气认真地近乎严肃:“你最好把你全部的聪明才智,都用在拦截河内的叛党上!”

贾诩温吞地笑了一下。

“叛党入京,我一个凉州人必不能讨好,自当……为太尉大业竭尽全力。”

第47章

段煨总觉得,贾诩这句话听起来有些微妙的怪异。

偏偏每个字里,都透着他的“立场”和“竭力”。

他也只能放下之前贾诩假装是段家人的旧怨,向他问询:“以文和所见,我们要如何稳守此地?”

贾诩指了指眼前的河面,开口道:“我听过有一句话,叫做千里设防,便如千里不防。”

“愿闻其详。”

贾诩其实对段煨还是挺满意的,若是董卓非要让他和李傕郭汜牛辅董旻之流配合打防守,李儒再怎么劝他,他都不会来淌这趟浑水,接下这个烂摊子。

段煨不太一样,丁是丁卯是卯的,让他防守,他就真的只考虑防守。

当个保命的盾牌挺好用。

现在都说出“愿闻其详”的话来了,可见早年间的旧账已是翻了篇。

贾诩信步沿河而行,说道:“段将军且看,贼党占据河东河内之后,河岸二百余里,数十处渡河河口,尽在眼前。我们若是分兵各处,确保处处不失,与并未增兵设防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