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1 / 2)
当然,在荀攸的分析之前,他其实还有另外一个理由。他既要坐稳这个皇帝的位置,确保自己的身份不会遭到质疑,一味地杀光所有的知情人,绝非良策。杀的人越多,也就越是陷入了斧声烛影的舆论危机当中。
他从现代穿越到这里,也不希望自己忘记了自己的家乡在何处,自小接受的是什么样的教育,变成一个为了封口而彻底不择手段的人。
他要稳妥,但,是另外的一种稳妥。
刘表这个大众认知中的“知情人”,其实和刘辩一样,当摆在朝堂上,还变得哑口难言的时候,远比其他的证据好用得多。
不过,这是出于隐瞒身份必要而提出的理由,显然不能和贾诩去说。
还是用同样支持不杀刘表的荀攸的理由吧。
“公达说,如今洛阳有一个皇帝,长安有一个皇帝,于朕来说最大的麻烦,可能都不是打入关中解决董卓,而是当天下有两个皇帝的时候,别人就会觉得,为什么不可以有更多的皇帝呢?”
“正好,先帝又是因缘际会,从解渎亭侯,变成了君临天下的皇帝,并不是桓帝的儿子,难道其他人不能有想法吗?”
“近在豫州,陈王刘宠在国相骆俊的辅佐下,令治下百姓安居乐业。此人还有一手惊人的神射之术,武力拔群。于是自黄巾之乱后,陈国已成中原一片少见的乐土。”
“远在辽东,幽州牧刘虞内能安抚边境百姓,外能以刚柔并济的手腕,镇压边境羌胡,就连董卓都对他敬畏有加,遥尊他为大司马。”
“还有那提出重启州牧的益州牧刘焉,应当已成了蜀中的无冕之王。”
“文和,若是这天下间要再出现第三位皇帝,是很难的事情吗?我看出现五位都没问题。”
贾诩的表情也严肃了起来。是,正如陛下所说,这真的一点都不难。
可当刘秉说起这一个个声名在外的宗室,说起荀攸的分析时,面上不见忧虑,反而缓缓笑了:“公达说得很对,一位真正的皇帝,不仅能让文臣武将各归其位,也能令宗室,安于做个宗室!”
第76章 (二更)
所以,刘表活着,对于方今天下大势来说,远比他死了更有用!
不过,荀攸说出这番话来的时候可能都没想到吧。
他不仅让差不多算个宗室的刘备,真成了备受倚重的宗室,当上了荆州牧,现在一门心思为了天下一统而努力,还让真正的皇帝,也把自己当成了宗室。
织工传来的刘辩与刘表的加密对话,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尤其是刘辩的那句“你果然知道”。
哈哈哈哈哈哈哈……
天知道刘秉听到这句话的时候,费了多大的努力才没当场破功笑出来,总算没让部下发觉他的表现不妥。
而这么一来,他自己都未必能直接想到的一些偷龙转凤的过程,恐怕在刘辩和刘表的心中,已经完成了!
当朝臣服膺,宗亲俯首,他就比身在长安的刘协,更接近皇帝那个位置。也比那些潜在的“皇帝”,更有执掌天下的底气。
“其实豫州这边倒还好说,幽州的刘虞与益州的刘焉,都在我们鞭长莫及之处,唯有洛阳这边立住了,才能防止他们有称帝之心,或者有人将他们扶持为皇帝,击败董卓之后收复起幽州益州,也就……”
“陛下!”
刘秉刚要说,“收复起幽州益州来说,因是王师出征,自能减少人力物力的损耗”,忽听远处一声焦急的呼喊,打断了他的话。
他循声而视,就见一道颀长的身影快步朝着这边赶来,脚步匆匆之间,颇有几分不顾及形象的急躁。
刘秉面上的笑意一收,认出来人正是卫觊。可怎么会是他找来了?
卫觊他领着均输令的官职,担负着洛阳周遭物资周转的重任,近日间从汝南和襄阳送来的抄没所得,也是由他和司马朗在登记管理,根本无暇他顾。突然如此着急地找上了门来,很难不让刘秉怀疑,是这当中出现了什么问题!
莫非袁绍不肯轻易接受他的安排,又搞出了事情?
可没道理啊……
刘秉心中暗忖,脚下一迈,迎了上去:“伯觎为何惊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