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1 / 2)
年轻的天子手握火把向前而行,也让周围争执的声音忽然停了下来。
两郡百姓只知陛下他盟誓起兵,攻克洛阳,驱赶走了董卓,听闻他目睹洛阳大火之后的惨状,削断了自己的头发,向天下明志,但在真看到他身涉险境出现在此的时候,才后知后觉地将目光望向了他仍未长长多少的头发,随后怔怔地望向了他手中的火把。
那火把翻滚着熊熊烈焰,举起在天子的手中,像是一点指路的明灯。
可它下一刻就会被投入尸首堆垒的深坑之中,把他们的亲人烧作灰烬啊!
这又要让他们如何去想,如何接受!
仿佛他们的心思已变成了吹向那年轻天子的烈风,既想托他重归青云,又想将他手中的火把吹灭在当场。
“陛下——”
一个声音忽然响起在了远处,就在刘秉即将孤注一掷,将火把投向前方的刹那。
他闻声回头,就见卫觊一身白衣,自远处狂奔而来,在他的后方,还有一队车马随行,只是不如他身形灵便,先一步推开了拦阻在外围的士卒,冲向了陛下。
刘秉面色微变,只因在卫觊靠近之时,他已清楚地看到,在卫觊的身上所穿的,根本就不是寻常的白衣,而是一身孝服。他此刻的面色惨淡,也并不只是因为连日的奔波劳累,也是因为……他似乎哭了许久,面上犹见泪痕。
他站定在了刘秉的不远处,叩首道:“可否请陛下再等片刻,让这焚火之地,再多一人?”
刘秉喉头一阵堵塞,哑声开口:“卫仲道他……”
“舍弟不幸病殁,死在前夜。陛下有心令河东重获新生,臣又怎能不遵法令,擅自将他安葬。”
卫觊面如金纸,说出的话却仍是极力维系着平稳,“陛下唯恐蔡师有失,不许她渡河来此,故而我已将此事令人飞马报信于她,得到的是同样的答案。”
他红着眼睛,徐徐抬手,举起,也念出了那封回信。
“天子举火引路,仲道之幸也,天下人之幸也。
第80章
天子手中的火把燃烧得哔啵作响,混合在呜咽的风中。
面前卫觊的声音也烧在火里,飘在风中。
明明是这样沉重的一句话,却无法在出口的第一时间,让在场的所有人听到,只是,清清楚楚地传入了刘秉的耳中。
他无法知道,当卫觊因兄弟的死讯伤怀之际,又收到了天子下达的焚烧尸身诏令,是怎样的心情。隔河而望、不得渡河而来的蔡昭姬又是出于怎样的想法,最终写出了这样的一句话。
他只知道,因这一句,他手中的火把可能更无法放下,也举得更稳了。
好一句“天子举火引路,仲道之幸也。”
也好一句“天子举火引路,天下人之幸也。”!
以火焚烧遗体,在佛教仍不能算普及的当今,对于绝大多数的百姓来说,便是让人死后也得烈火烧身,不得安宁,就算是由皇帝亲自开口,声称这是防治疫病的必由之路,也难免让百姓心怀疑虑,乃至于怨言。
但当这句“天子举火引路”说出口的时候,今日的“异常”之举,又仿佛有了另外的一种解释。
……
“这是……”
远远围观的百姓听不到卫觊的那番话,但能看到,陛下亲自扶起了卫觊,说了一句什么,随后,就是随同卫觊而来的车队从让开的一条路中经行而过。
他们也终于后知后觉地看到,在这车队当中,还有一尊木质尤新的棺材。
棺材之上,悬系着寻常百姓不可能会有的绸缎垂挂,白得刺眼。
此刻,那辆拉着棺材的马车没有与其他的一般停在场边,而是向着前方的深坑行去,将棺材顺着坑边的坡道送到了坑底。
在一众布袋裹尸的病亡遗体当中,这具棺材显得尤其的醒目,可再如何醒目,那也不过是即将被大火点燃的其中一员而已。
是棺盖开启后,一张已失去生机的少年人面孔。
“那是河东卫氏的卫仲道,此次河东突生大疫,他也病重不治……”
“他……”
“卫伯觎是陛下的均输令,是协助陛下起事的重臣,难道就不想把弟弟的尸体留下,找个风水宝地安葬吗?或者明面上告诉陛下已将人火焚,免于疫症传播,实则将其入土为安。”
“以他这元从之功,难道还不能向陛下求个恩典吗?”
人群中响起了一阵的嗡嗡作响。
是啊,为什么呢?
“家主和蔡师都说了,天子举火领路,护送死于疾病的亡魂归天,不仅是为如今的生者求一条活路,也是死者的大幸!这不是让他们亡灵不安,而是一份殊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