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2 / 2)

马超眉头一竖,按捺住了开口驳斥的冲动,却将一双犀利的眼睛盯住了自己的对手。

马腾连忙打了个圆场:“这说的是哪里话,就如太尉来信中所言,谁居首功,谁得赤兔!”

他又向韩遂一拱手:“但文约说自己不擅交战,退居后方,可不能真只在凉州笑看前线风云,这军粮调度、兵马补给一事……”

韩遂痛快地答应道:“就全部包在我身上了。”

凉州一向局势多变,让此地的人大多养成了即刻行事、绝不拖泥带水的作风,此刻的马腾与韩遂也不例外。

在确定了要出征西河,又已定下了主副将之分后,他们便各自回归军中整顿兵马,正要趁着春日已至,行军不似冬日艰难,速速发兵直取并州。

只是为防走漏了风声,这调兵调粮之事都进行得格外小心,只待大军起行之时,再对外打出那“前将军代朝廷出征”的招牌!

但即便如此……

当贾穆掀开车帘,途经高平城而过的时候,仍觉一种说不上来的气氛笼罩着此间,似有风雨将至。

这种蜿蜒上来的危机感,让他忽然一个激灵,叫停了马车,随后匆匆跳下车来,向着前方奔去,找向了那在前方策马的年轻人。

“文远!文远——”

张辽一勒缰绳,回头看来,就见贾诩的长子贾穆向他快步跑来。“发生了何事?”

两个多月前,他尊奉陛下之命,让人送出接段煨与贾诩来朝会合的书信,并在并州等待接应。

可当抵达并州凉州交界时,他又转念一想,段煨与贾诩都是凉州武威人士,自武威抵并州接近千里之遥,凉州又一向四处动乱,若是在这当中,书信的传递出现了任何的错漏,或者是段煨和贾诩的家人在沿途招来麻烦,他自并州驰援恐怕是赶不上的,还不如亲自率领一队精兵,速速走个往来。

总比陛下问起,却没法解释要好。

他既做了决定,便乔装改扮了一番,换上了在凉州并不起眼的胡服,连日赶路直抵贾诩的老家。

事实上,他的这个决定堪称正确至极。

他并非孤身上路,同行的还都是佩有刀剑的武夫,却在沿途之间,碰上了数次羌人械斗,还是插手了其中的一场,结交上了一方羌人部落,才似打通了凉州沿途的道路,顺利抵达了武威。

难怪贾诩会说,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送信之人学他,直接报出武威段氏的招牌……

好在,后面的事情就容易多了。

有贾诩的信件证明,留守家中的长子贾穆当即收拾了家私,找上了一批用于运货的马车,布置出了留人在其中落座的空当,招呼着家人登上了车,段煨的家人也未耽搁多久,就一并跟上了行车的队伍。

大约是因有了本地人指路,又有张辽在旁戍卫,这回程之路一片平顺,直到此刻,忽然出现了异常。

见张辽翻身下马,贾穆一把将他拉到了一边,低声道:“我看情况不对!”

“又有羌氐部落冲突?”张辽问道。

若是情况麻烦,他就即刻带人避上一避,待得结束再行启程。

贾穆不说还不要紧,这一说,他便顿时意识到,此地的氛围确是有些临战时候的紧绷。这高平城,本是大汉出关前的要塞,近年间疏于把守,但那些羌人胡蛮也不想成为众矢之的,所以只在此地歇脚,却不将这里当成自己的私产,直接占据这座险关。

而现在,张辽定睛凝神看去,只觉此地往来的不少车马隐有相似之处,也不像只是在此地借道的,而更像是提前将什么东西运送到此。

他垂着眼睛,小心地以余光从“货物”转移到“人”上,心中隐约有了个诡异的猜测。

又听面前,贾穆连连否认:“不不不,这绝不是羌人冲突,这是……这是有人在秘密行军!我父亲说过,事出反常,必要万般小心,凉州地界上会这般交手的,少之又少,请文远一定提防戒备!”

张辽推了推他,示意他切莫暴露了情况,先坐回到车中去,“我先将你们送出城去,再带人回来查探。若此地真有要事发生,我等绝不可卷入乱军当中,先行避开为好。”

贾穆点头称好。

只是当他安顿好了众人,转头预备折返高平时,又见贾穆咬了咬牙,跟了上来。“你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