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1 / 2)

他公孙瓒何德何能,突然有这样的待遇!

但在这电光石火之间,公孙瓒又自惊愕中清醒地意识到,这把举起在他面前的宝剑,或许并不仅仅是在向他宣告,前来幽州的这位使者有着非同一般的分量,也是在迫使他,在此刻做出一个抉择。

要他说清楚,他到底是谁的臣子。

他面前的这把剑,归属于洛阳的天子。

他面前这位出身不低,拥有护驾之功的颍川名士,是洛阳天子的使臣。

可他身上奋武将军的官职,却是由刘协这位皇帝颁发的。

这俨然是相悖的。

不仅如此,就在数日前,还有一封信从荆州送到了他的面前,向他告知,重回皇位的洛阳天子已在夺回了洛阳和冀州后,攻克了凉州的叛军,还扫平了荆州,到底听哪个朝廷的命令,还望同门好生考虑。

公孙瓒起先没将其看得那么重,却不料,这个选择已被送到了他的面前。

“公孙将军因抗衡乌桓之故,未能入朝协助陛下,不认得天子亲赐的宝剑,并不奇怪,但难道,连圣旨都认不得了吗?”荀攸一改早前的木然神态,眼中一抹咄咄逼人的神采,压向了眼前的公孙瓒,也随着这句话的出口,向前走出了一步。

公孙瓒:“……”

他没有思考的时间。要么就是接受朝廷的这句解释,从旁观的位置上走下来,要么就是直接站到长安朝廷的那一方,即刻拔剑把眼前的荀攸杀了了事。

可陆续送到了幽州的消息,其实都在陆续劝说他,到底应该做出一个怎样的决断。

其实根本没有第二条路,除非他要当着这把剑的面,起兵谋逆。那也势必不会给他以浑水摸鱼的机会,即刻就要招来朝廷的讨伐。

谁让这宣旨的分量,太重了。

公孙瓒心中做出了决断,在顿时眉眼一凛,在下一刻屈膝跪了下来:“臣谨遵圣谕,恭迎使者到来。”

他先前按兵不动,不过是因为……

……

“因为你不甘心?”

公孙瓒一噎,忽然觉得自己可能并不应该提到,他在此前不久,收到了刘备的来信。

虽说这事应该也瞒不住人,但起码不用在此刻,听到使者一句毫不遮掩的话。

“尊使这话……说得也太不客气了一些。”公孙瓒咬了咬牙,低声回道。

“把话说得直白易懂一些,是陛下近来对我等的要求。”荀攸回答道。

所以他不跟人拐弯抹角的。

现在代表着陛下的形象而来,荀攸也不能有半分示弱,更应该把话说得直截了当。

可这话落在公孙瓒耳中,他却简直要怀疑,自己听到的是一句用来糊弄他的托词,这句“不甘心”里,也另外藏着什么试探,谁知道荀攸的下一句就是:“若是你不信,我也可以将那份公文誊抄给你看,陛下重建太学,规劝黑山军习字,精简诏令,都是洛京广为人知的事情。”

公孙瓒又是一愣,过了片刻才回道:“这就不必了……”

他相信荀攸说的是真,还不行吗?

荀攸却显然没有跟他敷衍糊弄的意思,又顺着先前的那句话接道:“公孙将军的不甘心,也并不难理解。您在辽东与叛贼以及胡人舍命拼杀,朝廷给出的封赏却仍不能与功相抵,甚至您那晚一步起势的同门,如今已官居荆州牧,尤在你之上。”

“你这话,不算挑拨离间吗?”公孙瓒拧着眉头,疑惑地看向荀攸。

却只见他微笑地摇头道:“不,我只是在告诉你,犹豫旁观便会落后,而这官位高低,只是选择的区别。”

选择错误的君主,就会让幽州的军功奖励主次颠倒。

选择正确的君主,就会让此前郁郁不得志的刘备,辗转作战,立下功勋,坐稳荆州牧的位置,成为一员封疆大吏。

荀攸一边说,一边缓缓将那张依然未开封的圣旨,举起在了公孙瓒的面前。

“而现在,你有一个为陛下立功的机会,摆在眼前。”

第113章 (二更)

一个,陛下让他走下台阶,又从另一个方向青云直上的机会!

从荀攸的眼中、话中,公孙瓒都不难看到这句潜台词。

他状似平静,伸向那圣旨的两只手,却在指尖微微一颤:“机会?陛下为何会给我这样的机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