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2 / 2)
刘协一边忍着眼眶中的泪意,一边思索起了卢植的前半句话。
他说,庇护之所……?
对,是该有个地方,能让一些人,一些东西藏起来,而不是又一次,遭到董卓疾风骤雨一般的打击。
洛阳的阿兄已将董卓一步步逼到了这个地步,他们难道就真的什么都不做,只等待别人的救援吗?
刘协沉默了片刻,倏尔灵光一闪,用更为用力的方式握着卢植的手,低声而又兴奋地问道:“郿坞!”
卢植一惊:“什么?”
“卢公你说,董卓的郿坞,算不算是个庇护之所?”
第120章
郿坞,是董卓亲自打造的避世之所。
关中这片已算不上繁华的地方,能聚集起来的资源相当有限,除了充当门面草草修缮的皇宫,除了加固的城墙,就数这郿坞中投入的物资最多。若说什么地方,能够庇护住那些被迫迁徙至关中的典籍,庇护住一些绝不能死于战祸的重臣,毫无疑问,就是郿坞。
若是他们无法逃奔太远的话,郿坞也就更加理所当然地变成了最好的选择。
但因为这是董卓的安乐窝,卢植还真没在第一时间想到这个选择。
反而是年轻的刘协,在这灵机一动中,给出了这样一个令人意外,又极为合适的答案。
“陛下……”
“卢公,若是我们想办法夺取郿坞,作为托庇之所,有多大的希望?”刘协目光殷切地追问。
他毕竟不通战事,只能凭借着直觉做出应答。却不知此刻,当卢植在望着这个聪慧的少年时,心中是怎样的五味杂陈。
刘协的聪明成熟,并不只表现在这个机智的应答当中,若是他能早一些长大,也早一些被先帝立为储君,或许汉室并不会弄到今日这样的难堪处境。他再长大一些,就会和汉室前代曾出过的明君一般力挽狂澜。
但又或许,这样一个心思纯粹的孩子,本就不应当背负起家国重任,去做一个平常人,结束这段噩梦一般的经历,才是对他来说最好的结局。
若他卢植只因刘协的这句话,就要让刘协和洛阳天子相争,让百姓受苦,他又和董卓有什么分别呢?不,不该这样的。
卢植心念急转,开口答道:“……有,有这个希望。或许我们可以求助一个人与我们联手,一旦董卓被前线战局牵制,便联手夺取郿坞!”
“谁?”
“皇甫义真!”
刘协面露苦色:“可他不是……”
“他被董卓夺走了兵马,强行令其告老,但并不代表,他连剿灭乱臣贼子的心气都没了,也并不代表他在士卒之中再无将领的威严!”
卢植一想到皇甫嵩如此愚蠢地响应了董卓借刘协之手发出的诏令,就着实有些生气。皇甫嵩他手握大军,明明可以在外伺机而动,却送上门来成了猎物,还是靠着儿子的求情,才保住了性命,真是令人不觉扼腕叹息。
可他又必须承认,皇甫嵩此人对大汉的忠心以及在军中的威望,不容质疑。
若要夺郿坞,必须有兵有将,还必须小心行事。
其他的人,卢植都信不过,唯有皇甫嵩……
他虽不知变通了一些,但一旦刘协有令,他必会竭力办成,是一位真正的栋梁之臣。
刘协对上卢植那双态度笃定的眼睛,哪怕心中还有不少疑惑,还是点了点头:“好,那就想办法联络皇甫将军。”
可是,选定了郿坞,选定了联络皇甫嵩,也并不意味着,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
卢植知道皇甫嵩仍有调集军队的本事,知道皇甫嵩忠心陛下,难道董卓会不知道吗?不仅如此,当洛阳朝廷汹汹来袭,到了对董卓来说生死攸关的这个当口,他难道会放任刘协、卢植等人向外联络吗?尤其是让人联络皇甫嵩吗?
战事未起,刘协和卢植就已不再享有人身自由了。
而这反抗的筹划,若是经过了太多人的手,也极有可能功亏一篑,暴露在董卓的面前。
由谁前去送信,又由谁来避开董卓和李儒的困锁,成为了摆在刘协面前的大问题。
刘协皱着眉头,考虑着这件关乎汉家命脉的大事,竟是走神得连墨笔掉到了衣服上,晕开了一片墨迹,都未曾察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