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1 / 2)

胤礻我?

康熙帝更不放心这个十儿子,思来想去,还是性子安顺为人和善的十二儿子更能用一些。

于是胤祹就不用再继续读书,每天去宗人府坐镇去了。

宗人府这边,除了胤祹坐镇,手底下还有四大主事,分别是出身安郡王府的华圯、出身显亲王府的成信、裕亲王保泰、恭王府的多罗贝勒海善。

在三月份之前,裕亲王保泰和多罗贝勒海善因为有父孝在身,非必要情况,两人都窝在家中守孝,出孝之前,是不用来宗人府当差的,一切事务都由华圯和成信两人代劳。

但在三月初的时候,华圯的亲叔叔已革郡王蕴端病故,华圯在家礼丧,所以,宗人府这边,就是胤祹坐镇,成信带领手底下的大小宗室们干活了。

比如处理处理分家分产这样的家务事,以及审理审理诸如宗室打死人、偷娶民女混淆皇族血脉这样的案子。

诸如福顺这样的,因为做生意太赚钱被御史参一本的,着实少见。

成信是衍潢的大哥,也才十六七岁的年纪,因为衍潢能耐,康熙帝大手一挥,不仅提前给成信封了个辅国公的爵位,衍潢前脚去承德,他后脚就得了一个宗人府主事的差事。

一看就是康熙帝补偿衍潢,让他不在京之时,显王府能有成年男子出面理事。

这才是帝王的恩宠。

之前说什么因为衍潢年纪小就只让他在家闭门读书,一大家子都在京城官场销声匿迹,纯粹就是人皇帝想削显王府的权了。

成信也才来宗人府,刚摸清宗人府的门朝哪开呢,就接手了这么一个“与民争利”的案子。

胤祹在上,成信在下,摆弄着福顺的案卷,啧啧叹道:“这案子不简单啊,谁不知道这个‘丽容斋’是皇上默许开的,算是给小德亨的赏赐,到底是谁这么大胆,敢当朝捋皇上的虎须?”

胤祹:“……我怎么知道?”

成信被噎了一下,继续道:“案子很简单,就是旗人不务正业,经营商贾,有违祖制之事,他们拟的判决是罚俸半年。”

哈哈,一看这个福顺就不是靠俸禄吃饭的,这罚俸半年,罚了跟没罚有什么两样?

自己人还是向着自己人的。

但是,到底是谁在搞事儿呢?

不将幕后之人给揪出来,他愧对亲王弟弟照顾人家的嘱托啊。

话说,那个叫德亨的才是衍潢的亲兄弟吧?

他们这些兄弟就跟白送的一般,在亲王兄弟眼中半点分量都没有呢。

胤祹很谦虚,问成信道:“这断的是轻了还是重了?拿到督察院去,人家会不会觉着咱们宗人府在包庇?”

成信:“您看那个左都御史当朝就想推了这个案子,想来是知道这里面的猫腻的,关键是咱们得弄清楚到底是谁在搞鬼,要不然,皇上问起来,您没话答可怎么办?”

胤祹:“那个御史可有什么异常?”

成信:“我也觉着那个御史可疑,让奴才去查了一下,您猜怎么着,这个御史要娶小妾了呢,带着大笔嫁妆的那种,日子都已经定下来了,嘿嘿,您说这个御史这是走了什么狗屎运了?”

胤祹笑道:“你全都说完吧。”

成信就嘿嘿笑道:“这个小妾就是一个普通的商贾民女,但她的生母可不普通,是皇商范氏的旁支女,您说这幕后之人,岂不是呼之欲出了?”

皇商范氏,山西巨贾,皇帝的心腹之奴才,康熙帝亲征噶尔丹之时,以范氏为首的山西巨贾们,在军队粮草运输上提供了大便利。

在张家口和杀虎口两个边疆贸易市场,晋商范氏,就是当之无愧的“铁帽子王”。

胤祹嗤笑道:“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人家就卖点子羊毛脂挣口饭吃,他们都要插一脚。”

成信也鄙夷道:“要不怎么说商人逐利呢,什么仁义道德,在这些人眼中,除了铜子儿,其他都不值一提。”

胤祹很公允评价道:“也不能这么说,范三拔、范毓馪(pin)父子两个还是很有品行的。”

成信:“范氏一百多男,范氏父子两个能管的过来几个呢?范三拔连侄子都管不了。”

胤祹:……

绕过这个话题,胤祹纳闷道:“范氏家大业大,就算看中了这羊毛之利,去找皇上讨生意,或者干脆和衍潢合作就行了,做什么非得要盯上德亨呢?据我所知,德亨那点子羊毛脂,连小半城的胭脂都做不了。”

成信也很疑惑,谏言道:“不如将福顺叫过来问一问,说不定他能知道点什么?”

胤祹:“也好。”

福顺来的很快,可谓是随叫随到。

他只是被御史参了,在上头没发话以及这个案子没结束之前,他还是该当差当差,该回家回家,没有受半点影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