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2 / 2)
但现在,德亨出钱出粮,百姓们在农闲之时出人力,这些基础工程就可以搞起来了。
经过福顺被参之事后,那个小碓房过了明面,算是成为了福顺名正言顺的私产,他也就不再藏着掖着,继续扩大规模,再加上有“德公爷”东北新米做加持,福顺的碓房在南城很有名气。
也就是说,经福顺的手兑换而来的漕米越来越多,光放着不是这么个事儿,米越放折损越大,可巧遇上了江南旱灾,得了,这些漕米再坐着漕船回江南吧。
为什么不将这些漕米在京郊换成银子拿去江南就近买米呢?
这不省了千里迢迢运送粮食的船和人力了吗?
非也。
据德亨所知,江南的粮价已经飞涨五倍到十倍有余,拿一样的银子去江南买米赈灾,就跟拿白花花的银子打水漂一样,不如直接运粮过去。
这些漕粮并不是多么好的米,那些当官的恐看不上,反倒可以直接散给受灾的灾民,真正能帮到他们。
叶勤的这一千石粮食对江南的灾情那就是九牛一毛,根本不算什么,真正起到赈灾作用的,是康熙帝下旨,截留湖广漕米几十万石以备江南赈济。
但总归,德公府的好意送出了。
办完乔迁礼之后,国公府正式走上正轨,过起了平静祥和的日子。
但德亨本人,那是一日不得清闲的。
承德织造局历时三年,终于建成,并快速的进入大规模羊毛精纺纱市场黄金期。江南织造局与承德织造局南北呼应,大量精美的羊毛(绒)、蚕丝混纺的精美羊毛(纱)缎迅速铺向全国,其中以京城为最。
内务府只管服务于皇室,而对外这一条线,就又落到了叶勤头上。
也就是说,叶勤除了掌京城织染局这一摊子之外,他还得兼顾着江南、承德两处大织造局的京城集散销售工作。
真算起来,叶勤真不是那种自身有才能的人,当初,只让他督造风扇时,他就暴露了自身的才识、见识、胆识上的不足之处,不过只是督造一个风扇,有王师爷和显王府帮衬着,也算可以了。
后来他执掌织造局,就觉着吃力了,以至于当时他夙兴夜寐差不多就住在织染局,总算当差让大冬天去西安巡查兵务的康熙帝满意了。
等到承德织造局开始生产羊毛纺织品,康熙帝又让他做羊毛销售“总监”,这就真的难为到叶勤了。
好在,康熙帝四十三年元旦前后,经康熙帝的引见,他结识了曹寅。
对如何运作织造局,曹寅可是行家,他传授了很多技巧给叶勤:“事事皆问,事事皆不亲为”。
意思就是,你什么事儿都要问,但什么事儿都不要亲自上手去做。
“交予可用之人即可。”
会用人就行了。
揣着手装大爷啊,这个叶勤会做。
如今叶勤本事没长多少,但认识的人是真的多,偏认识的这些大爷们还都要给他三分颜面。
所以,织染、清点这些方面的琐碎事儿都交给他“选”出来的可靠人去做,他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每天穿戴整齐了,去见每一位想来见他和他想见的大爷们。
即便如此,叶勤也每天忙的见不着人,那个什么镶黄旗的佐领,他更是一年到头都问不上一句,问就是:“去找你们小爷去……”
德亨还能怎么样呢?
牛不饮水总不能强按头吧?
接就接吧,反正他在家闲着,也没甚事干。
屁啊!
谁说他出贝勒府了就不用读书了?
戴先生肯定得了胤禛的吩咐,不仅给他布置了超多的作业,还让他每三日回一趟贝勒府,好继续给他讲课。
人虽然走了,但学,还是要照样上的。
所以,德亨只能在课业之余,抽出时间来处理三个佐领外加一个东石河屯、三个庄子的事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