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1 / 2)

只说教了,没说教的怎么样,啊这,可就有意思了。

康熙帝:“既然教了,那就作一首来听听,不拘韵脚如何,就以雪为题,随意作一首,成诗即可。”

算是将要求放到最低了。

德亨心里大呼“天要亡我”,一时脑子里满满当当同时又觉空空明明,似有无数的诗作如闪电一般闪过脑海,最后却是什么痕迹都没有留下。

思考可以,但不能让人久等了,德亨瞅着时间,吟了一首:“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片片都是六出白。”

胤禟早扶着胤礻我哈哈笑的直不起腰来了,胤禛一脸隐忍的撇过脸去,胤禩也是呵呵笑个不停,不过他是善意的笑,不像胤禟,笑声里都是调侃和指指点点。

胤禩想说些什么给这孩子打个圆场,就听胤礻我开口道:“这首诗真不错,我都听懂了。”

众人顿时一静,就连胤禟都不笑了,看着十弟大喘气问道:“你不会说真的吧?”

胤礻我点头:“是很不错啊,六出白,就是雪花比平常花朵多了一瓣的意思,我听懂了,就是好诗。”

康熙帝拿手指头点了点十儿子,嗔骂道:“不学无术。”

胤礻我缩了缩脖子,他是对什么作诗啊念文啊不行嘛,这都多少年了,汗阿玛你又不是不知道,至于在孩子面前批评我吗?

见德亨一脸无所谓的站在那里,反倒是他身边的弘晖隐隐的着急紧张,康熙帝就提问道:“弘晖,你来说,德亨作的这首诗怎么样?”

弘晖咽了口唾沫,搜肠刮肚点评了一句:“虽是质朴无华,倒是不下意趣,呃,算是一首完整的练习之作。”

连韵脚都没有,全诗都是片来片去的,跟三岁小儿数数一般,可不就是随口的练习之作吗?

康熙帝对弘晖有意的“偏袒”不置可否,道:“你也来作一首,同样不限韵脚,以…梅为题。”

这里只有雪和竹,没有梅,康熙帝让弘晖以梅为题,显然是加大了难度。

弘晖沉吟半晌,也作了一首。

康熙帝没有点评弘晖的诗,而是对胤禛道:“你府上的这两个阿哥,诗才一般,捷才倒是可观。”

可不是嘛,看胤禛和弘晖的反应,德亨应该是不会作诗的,但他只是思考了三五息,看着外头的雪,张口就来了一首。

虽是打油诗,但在他这个皇帝面前还能张口就来,对一个孩子而言,谁又能说不是另外一种沉定自信的才能呢?

只有自身足够丰盈,才会不惧人言。

康熙帝倒是没觉着德亨是无知者无畏,他看着就不像是无知的孩子。

至于弘晖,那是真正难得。

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出这样及格水平之上的诗,对他这个年纪来说,已经是殊为难得了。

对弘晖,康熙帝是很满意的。

对德亨嘛,康熙帝嘱咐胤禛道:“老四你有空多教教他,以后他走出去,也是你的脸面。”

胤禛低头:“是。”

这个脸面,不要也罢。

显然,胤禛是已经教过,且已经放弃了的。

第107章

进宴自然少不了舞乐助兴, 但大冬日的,又是在寻常房屋室内,稍热闹点的舞乐就施展不开, 所以,胤禛安排的都是笙箫琴弦等吹奏清雅升平的宫廷或民间小调,以佐餐食。

康熙帝并不好饮酒,是以今日只准备了清淡的葡萄酒和蜜水等引子, 想要吃着火锅大碗喝酒那是不成的。

听着清雅的小调,捞一筷子铜锅子里热烫的豆芽菜,康熙帝抬眼逡巡间,确是不见了弘晖、德亨、卓克陀达三个,以为是胤禛没让孩子出来餐宴,就开口对胤禛道:“把卓尔他们一起叫来,都是骨肉至亲,孩子大了, 该见见世面。”

胤禛面上难得些许的得意, 对康熙帝恭敬回道:“回汗阿玛,孩子们给您备了一个才艺, 此时正在福晋那里等候呢。”

其实是在做最后的准备,等准备好了,不等康熙帝提,胤禛自己也会提的。

康熙帝大感兴趣,连连道:“还等什么?快叫上来。”

胤禛对苏培盛点点头,苏培盛腿脚麻利的去叫人去了。

没一会, 众人就见一捧灼灼红梅的红衣少女带着一抱琵琶一执长笛一提小巧锣鼓的三个少年进来了, 其中两个少年手里, 还一人牵着一个两三岁手提迷你小花篮头戴花环的童子。

孩子们身后跟着六个各有千秋的奉花婢女, 亦是手提花篮,花篮里盛着梅花枝和梅花花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