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1 / 2)

但清朝的皇帝过分就过分在,他们会巧用各种名目,从国库给宗亲们颁赏超过固定俸禄的赠银赠物,就跟主子高兴就大肆打赏奴才一样。

说白了,就是不自信。

你想啊,群羊环伺(汉人包围)之下,大家伙若不抱成一团,就他们这么一点子狼,不分分钟被羊给撅了?

所以,赏赐吧,大家有酒一起喝,有肉一起吃,八旗八旗,不分彼此,凡有所得,皆可均分。

除了皇位只有一个不能分之外,其他的,没有什么不能分的。

区区国库而已,由酋长(皇帝)做主,大家伙儿按照爵位高低,一起分吧。

不用抢,谁都有,酋长是好酋长,只要大家乖乖听话,乖乖做事,谁都少不了,谁都亏不了。

过节分一次,过生日分一次,祭祀祖宗分一次,册立妃子册立亲王分一次,上徽号再分一次……

大家同乐啊。

有记载,顺治十一年,顺治皇帝按照惯例赏赐宗亲,最后旨意都发出去了,结果国库竟然没钱了。

国库没钱了,那这赏赐自然就发不下去了,于是这一次,宗室贵亲们白高兴一场,更是以顺治帝大大的失了面子收场。

这也没法子,没钱就是没钱,就是天王老子来了也没钱了。

到了康熙帝这里,国家逐渐统一安定下来,百姓安居乐业,生产力复苏,收上来的赋税也一年多似一年,加之康熙帝并不是一个傀儡皇帝,他在继续施行优容宗亲的国策同时,也在收拢八旗手中的王权,每年是否赏赐,赏赐多少,这个度,就逐渐掌握到了康熙帝的手中。

但是,国库仍旧还是空虚。

赏赐宗亲们的名目少了,但还是要继续赏赐的,至少每年的赏赐例银不能少了。过年分猪肉,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硬规矩。

以及还要打仗啊,地方上时不时的就有灾情啊,黄河总是决堤啊……

皇子们长成了,新的宗亲出现了,你总不能跟拉踩其他铁帽子王一样,拉踩自己的亲儿子吧?

就德亨所知,去年腊月封印前,康熙帝赏赐了亲王银子各八千两,郡王以及受封贝勒诸皇子们各七千两,宗室贝勒六千两,贝子、公等各三千两……

没错,德亨也拿到了三千两的赏银。

这样的赏银,他已经拿了四年了。

另外还有没有受封的皇子,诸如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二子、皇十三子、皇十四子也都有银子拿,像是叶勤这样的内大臣、务尔德宜这样的侍卫等,也都有银子拿。

只不过是有的上千两,有的上百两罢了。

但这些人的基数大啊。

像是衍潢,他既是亲王,也是内大臣,他身上还有一个一等侍卫的正职,只他一人,就拿了三份赏银。

还有那等喜好攀比大搞奢靡之风的王公们,觉着皇上的赏银不够,他不会要到皇帝的脸上,而是从国库去借:

皇上,咱们府上穷的连年都过不去了,您看,咱从国库借些银子出来,凑凑手,先让咱们一家老小将这个年给过去怎么样?

康熙帝会怎么样呢?

康熙帝自是批准了。

大过年的,咱们都消停些吧,你借的也不多,也就三千两千的,户部三两千的银子还是有的,等过了年,记得还上就行了……

呵,银子已经到手了,谁还还啊,谁还谁就是大傻子。

等明年咱还来借。

康熙帝养成的这种“宽和”之风,他的名声是好了,但户部的苦头可吃大了。

尤其康熙帝还亲手养了一个败家儿子:太子胤礽。

太子胤礽,那真是康熙帝从小当个活宝贝养起来的,花在他身上的金子银子,都够照着他打出一个实心儿的金人银人了。

而这些,全都要从户部走。

渐渐的,户部成了一个堵都堵不上的大窟窿。

赋税收入总是跟不上花用的,这让康熙帝很头疼。

更让有心为政的户部尚书徐潮头疼。

徐尚书,作为汉家臣子,那是真的,在兢兢业业的为大清朝廷为在野之民当官儿做事儿的。

既然做了财政大臣,那就得做好财政大臣该做的事情。

比如,给大家伙儿发俸禄。

俸禄包括俸银和禄米。

禄米这块儿好说,只要国家没有战事,安安稳稳的,这米总是能种出来的。

至少当官的是不缺米吃的。

但这俸银就难办了。

还是那句话,没钱就是没钱,天王老子来了也变不出钱来!

户部没钱,不代表皇帝没钱,不代表皇帝的爪牙内务府没钱啊。

据徐潮所知,从康熙四十三年开始,皇帝的内务府就老有钱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