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1 / 2)
康熙帝都这么说了,德亨只好说一下自己的浅见:
“皇上,臣第一天进南海子时候,是个雨天……”
康熙帝捧着一杯茶,点头,道:“春雨绵绵,有利春耕,是好事。”
德亨停顿一下,继续道:“……臣见海子墙沟壑纵横,黄水汩汩,这是雨水冲刷了黄土墙,带走了坚固墙体的黄泥之故。土墙上的黄泥随水流走,墙体变薄,若遇夏家风雨,或者大股洪水,这变薄的墙体,恐会坍塌。”
“德亨侍卫,皇上是在问河工之事……”揆叙拧眉不耐道。
“掌院大人,皇上并未有喝止,您着急什么呢?”德亨不软不硬回道。
康熙帝对揆叙挥了挥手,道:“德亨,你继续说。”
德亨继续道:“海子墙如此,想来日夜受河水冲刷的河堤也应是如此,也就是说,河堤每年有损,需要加护,是应该的。”
康熙帝点头,道:“是这个道理。”
德亨看了面色舒缓的揆叙一眼,心下冷笑,继续道:“但每年维护河堤的钱粮,比修筑新河堤的钱粮只少两成不到,几乎和修筑一条新河堤齐平,那是不是说明,河堤绵软有如豆腐,年年修,年年散,修了跟没修也没什么差别?”
康熙帝皱眉。
德亨继续道:“臣正是奇怪在这里,这河堤到底是怎么修的,难道连两年都抗不过去?若是说农夫偷工减料,那大河之水可无怜悯之心,水也是多寡无常,河堤是怎么束住突增大水的?”
揆叙再次道:“德侍卫,每年春季修堤,是为了预防水大冲破堤坝,不能存侥幸心理,认为堤坝牢固,就放任不管,否则,就是将百姓置于危险之中。”
德亨笑道:“原来如此,德亨受教。”给了揆叙一礼,以表自己受教之情。
但是:“修堤防患于未然是应该的,那开河道呢?”
“康熙四十五年腊月,河道总督和两江总督联合上奏,说是要在淮安开溜淮套工程,还请皇上亲去阅视。我看了那封奏折,上面所需钱粮,竟超百万之数,结果皇上亲自去看了之后,当场诘问所有河官,到底是因何非要开此河道,不知当时掌院大人可在,若是不在,可阅览过皇上起居注文,还记得皇上的谕示吗?”
揆叙:……
他当时就在场,当然记得康熙帝说了什么话。
当时,康熙帝让所有随扈部院大臣、地方大小官员以及所有河工官员跪在行宫之外,来了一场露天朝议。
康熙帝当着所有臣工的面问河道总督张鹏翮:“尔何所见(你认为开溜淮套的依据是什么),奏开溜淮套。”
当时张鹏翮是怎么说的?
“我皇上爱民如子,不惜百万帑金拯救,群生黎民,皆颂圣恩。”
哈,这也是治河多年、素有廉洁之名的前刑部尚书说的话,居然当场给皇上戴起了高帽子。
皇上缺你这顶高帽戴吗?
果然,皇上亲自戳穿了这些大臣的贪婪心思,不过是以开河为名,捞工程款项,毕竟,康熙帝在河工上舍得花钱,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面对康熙帝审视的目光,揆叙无言以对:“奴才愚钝,惭愧非常。”
康熙帝叹道:“官员巧立名目,贪墨河工粮银,朕心知肚明矣,只是……”
“只是太多了,皇上。”德亨继续道:“前几日,河道总督上了今年所需河道修护和新造减水坝所需,修护河道之需比往年只多不少,新造减水坝一丈高,但臣似乎在康熙四十一年的一封奏折中,看到此处已经有一减水坝?臣不懂河务,不敢妄言,此减水坝,是必须否……”
“皇上,您去年南巡,已亲眼看到,黄淮之水已大治,臣就是奇怪,每年,真的需要这么多河工钱粮吗?臣做了比较,每年竟有十之一二国库,都是耗费在河工之上……”
阿尔松阿已经麻了,他与德亨一起看的那些奏折,他一无所感,而德亨……
德亨真的,只是从奏折中,就看出了这么多吗?
还是说,他当真愚笨至此,问题都摆在他眼前了,他还一无所觉。
揆叙就是惶恐了。
河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满朝上下,门儿清的不少,就连康熙帝心里都清楚,但没人敢将事情挑明了说出来。
这个德亨,他是真敢说啊。
还有,皇上明知道河工有差,仍旧将人叫来细问,是不是预示着,皇帝终于,对河工贪墨之事不满了。
天,要变了?
康熙帝的确是不满的。
知道和看到是两码事。
他当然知道河工有贪墨,但他认为河务甚难,不仅要风餐露宿的去监工,还需要懂行的人去治理,去调度,去坚持,这些不是会读书就能行的。
所以,他对河工大员多有优待,就是用额外的“俸禄”激励这些官员们好好干,只要将黄河、运河治理好,没有洪水冲垮农田、毁坏屋舍,没有淤泥阻塞河道,防止通商,这些耗费就都是值得的。
赚的比抛的多,那就是大治。
康熙帝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