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2 / 2)

国朝最重人情关系,对待这些特殊身份的蒙古人,真是轻不得重不得,一旦产生矛盾,若是处理不当,极易引起误会,那会影响部族情感和满蒙稳定关系。

最常见的,就是每次朝见和坐班时,这些蒙古王公们会将这些问题和矛盾问到康熙帝的脸上去,而康熙帝认为这些都是一些不足为道的小事,他的做法往往是主动退让一步,然后大力赏赐,让外藩王公们更加臣服于他。

但最后承担麻烦的,还是织造局本身。

所以,雅尔江阿就特别烦这些不听话的蒙古人,又不是没有听话的可用,科尔沁部大着呢,人也多,他为什么要给自己和衍潢找麻烦,去招那些难搞的蒙古人来做工呢?

若是一开始还有十多个外藩旗的蒙古人来织造局做工,去年就剩下六七个,到了今年,就只剩下科尔沁、喀喇沁、翁牛特、巴林四部了。

其他的都被衍潢给踢走了,剩下的这四部,都有公主出嫁,对待这四部的族人,就是以严苛著称的黑脸王爷也会耐心几分。

这些都属于潜规则一类的规矩。

不成文,但大家都要默契的遵守。

话说,织造局这么挑挑拣拣的,还这么硬仗腰子,难道就不怕蒙古王公们造反,掀了织造局吗?

他们还真不敢。

因为,织造局的门槛,在建立之初就不是一般的高。

织造局里上到主事的亲王,下到最底层的管事,基本都是姓爱新觉罗的。

这些皇族宗室们,在承德织造局建立之初,在织造局只有一纸羊毛方子、地址都还没有选好的时候,就已经定好了用人的方向,以及大小管事们就被划拉好了。

换个更通俗的话说,饭还没做好,吃饭的人就已经上桌坐好了。

能出现这种局面,还要从德亨分封辅国公说起。

当初,康熙帝酬劳赏功,破例封德亨辅国公,享皇子例,封赐土地、庄园和人属。

当时情况,康熙帝已经开始裁减宗室封爵人数和供奉,本就引宗室不满,偏皇帝积威甚重,他们只能咬牙将不满往肚子里咽,这可巧了,偏出了一个年纪幼小的德亨,破了祖例和新规,在宗室内引起轩然大波。

时任宗人令的雅尔江阿便以“承德织造局是宗室的”这个香饵来弹压和说服宗室对皇命既不要有异议,更不要去找德亨麻烦。

在织造局还是一块荒草地的时候,雅尔江阿和衍潢带着决定上船的宗室们来开荒,这些跟来的人,不仅有魄力、有能力、有身份,更有吃苦耐劳的韧劲儿和做大事的野心。

不管是游走各部落去收羊毛,还是通过自己的关系去拉人拉财拉生意,这些都不是手底下的奴才能做成的,都必须由他们亲自下场、亲自去跑,才能做成。

这些人都是实实在在的出了力的。

按劳所得,你干的多,出的力多,你就能多拿。

要不然,雅尔江阿和衍潢不会轻易将手里攥着的股份分给他们,让他们享如今的尊荣。

最后,当初许下的香饵切切实实的落入了宗室们的嘴中,吞吃入腹,他们自然会全力守卫这个聚宝盆,并如守财奴一般排外、吝啬,甚至是不讲道理。

他们会尽心竭力的维护整个宗室的利益,外藩蒙古对上他们,那真是狗咬刺猬无从下嘴。

既不知道从哪里咬,也不敢真咬下去。

康熙帝对此是乐见其成的,对蒙古,不仅要优抚,还要威震,如今承德织造局又拿捏住了蒙古草原的经济命脉,这块北方后盾,这条他经营了近三十年的北方长城,才算是固若金汤了。

而且,对宗室,康熙帝已经有了另外一个打算,就是削减户部供养宗室的银两,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如果户部将从供养宗室皇亲这个大窠臼里解脱出来,届时,户部乃至整个清廷朝局,都会有新的局面打开。

当然,这都还是想法,是打算,找什么样的时机落实,以及什么时候落成,这都是以后的事情了。

但肉眼可见的,如果整个皇家宗室甚至是皇室宗亲都要靠着这个织造局吃饭,那承德织造局的门槛只会更高、更铁。

有这样的底子在,可以想见,能进入织造局做工,甚至还能压某些宗室一头坐上高位的人,都是什么样的身份和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