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2 / 2)

胤禛:“是你没赚到想赚的银子,心里难受吧?”

德亨:……

“您要是这样说也行?”

胤禛想了想,道:“也不能怨那些部院大臣们,咱们国家什么都有,洋人运来的东西,除了洋酒,就没什么能拿得出手的了。他们来,是从咱们这里拿东西的,贫穷积弱的番邦小国,离的又远,费时费力,几乎没有回报,确实没什么经营的必要。”

德亨沉默。

中国太大了,幅员辽阔不是说着好听的。在这片大陆上,你几乎能找到任何你需要的东西,吃穿住行,已至时代极致,从来都是领先世界之翘楚。

我们是天朝上国,是宗主国,尔等番邦稗国,来了,从来都是索取,我们从来没有向你们索要过什么。

因为,你们的,我们看不上,我们有更好的。

但从人类征服了海洋开始,一切就都变了。

时代变了,上一个时代的“极致”,终将被取代。

“不过,若果真能从远洋运来白银,或能给他们一些撼动。”胤禛继续道。

德亨不以为意道:“咱们每年不是还从东洋交换铜锭吗,要没见能撼动老顽固们分毫。”

胤禛失笑,道:“朝中之臣,都是读圣贤书成才,少有通经济学问的,自然看不到这里面的厉害。”

德亨死鱼眼:“说到底,都是科举惹的祸,要我说,君子六艺,该添进科考取仕当中,这样才能选出真正的治世人才来。”

胤禛:“科考是汉人晋身的途径,咱们唯恐他们不老实呢,他们自己愿意这样搞,就依他们好了。”

看吧,满人和汉人,在当权者眼中,从来都是分开的。

满清皇帝,唯恐汉人能睁眼看世界呢。

德亨给两人添了一回茶,平复一下心中乱绪。

呷一口茶,胤禛继续道:“若是果真能运来白银,那你说的南洋之粮,运往京畿,就好办了。”

德亨跟康熙帝解说的时候,康熙帝只关心海运米粮对漕运米粮的冲击,都没考虑到,要如何从南洋运粮。

难道,你开着船去暹罗国,说我们要从你们这里运粮,人家就给你了?

或者,米稻就自己长了腿,跑你船上,乖乖装好了,等你运走?

康熙帝没问,德亨就没说,他只说了康熙帝感兴趣,想听的。

说到底,康熙帝以理学治天下,他同他选拔出来的臣子一样,都是不通经济学问的。

所以,一涉及到米价腾贵、漕运亏空这些经济问题,从皇帝到臣子,就都麻爪了。

每一个能提出有建设性意见的。

现在,到了胤禛这里,这个问题就被他从德亨提出的众多条条法法中精准的揪了出来。

有了银子,一切都好办了。

德亨为他做注解,道:“有了从远洋运来的白银,可以就近从南洋换回米粮,装船,运往京畿等缺米粮的地方,米粮多了,粮价自然就降下来了,抑制粮价就算做到了。”

胤禛点头,再道:“国库银子多了,就有银子给官员长俸禄,或可能减少一些贪官污吏。”

德亨再道:“官员是要吃饭的,官员手里的银子多了,就不用怕米价贵了,他们可以用手里的银子从粮商手里买粮,粮商再拿着银子向百姓买粮,粮价虽然没有降下来,但百姓看到粮价高,也会更积极的种粮。这样,平粮价就算做到了。”

粮价随着经济的发展,是会上涨的。若是粮价没有上涨,那说明这个国家的经济,如一潭死水,毫无发展。

国家要做的,就是合理控制粮价上涨的速度,不管是外部借力也好,从自身调控也罢,都要维持在一个让国民吃饱饭的合理价格。

要涨可以,但不要涨的太过分了。

大清这两年之所以粮价飞涨,是因为先是山东遭灾,再是江南遭灾,前后近十年,大清产粮之地天灾此起彼伏,就没断过。粮食少了,吃饭的人口增加了,粮价能不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