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2 / 2)

德亨转了转眼珠子,笑道:“走,去对面看看,看能不能找到虾夷土著人。”

孙茂问道:“逃跑的渔人怎么办?”

德亨道:“无妨,让他们去报信就是了,最好日本人来攻。”这样,他就可以打过去了。

孙茂不再言语,跟俄罗斯人打了几回,孙茂觉着自己可能有做将帅的潜质,一听到打仗,就热血沸腾的。

德亨一行,在一处叫做稚内的海港靠岸,海港不大,但是由日本武士把守的,明显是作为商船临时补给用的。

德亨一行船大又多,看吃水的程度,却不似是载了很多货物的样子,也不像是船上载满了人的样子。

真是奇怪的很。

武士打着令旗,拒绝来船靠岸。

孙茂道:“公子,陌生船只来此,需要先放小船去协商,您且稍等,孙某去和他们说话。”

德亨颔首:“你小心些。”

孙茂应下,下了小船,去和日本武士交涉,德亨在大船上,拿着望远镜看。

孙茂连比划带诉说的和那个日本武士拉扯了好一会,等孙茂将一袋金子和一匹印花丝绸送上后,日本武士的令旗就变了。

德亨轻笑,看来有戏。

德亨在二十多个人簇拥下走下船板,开口一股子浓浓的闽越味儿:“你们这里有什么好货,尽管拿出来,本公子都要了。”

此行,他扮的是为了继承家业,头一次出海,学着做买卖的闽越大商贾家的小公子,姓陈,陈家骆,哈哈。

他身着华丽的带着满洲元素的宝蓝色圆领襟扣绣花长袍,腰围皮革金扣金腰带,脚蹬青布皂靴,手持折扇,迈着四方步,鼻孔朝人,说话软绵绵又带着骄矜傲慢劲儿,让听的人暴躁想打人。

当然,想打人的都是同等地位身份的人,这些日本武士们只当他是肥羊,殷勤奉承。

武士没有怀疑德亨的身份,德亨身上穿的戴的,都是寻常汉家贵公子的服饰。这是康熙朝允许汉人穿的式样,和满洲服饰有挺大的差别,和明朝汉服唯一的差别就是,将斜襟改为了盘扣。

康熙朝的民间汉服,还没有丑到不能看的地步,后来的厂字襟汉服,是乾隆中期之后硬改的。

德亨真心觉着这样的汉服挺好看的,兼具游牧民族的干练和汉家服饰的飘逸灵动,反正,只要他活着一日,就不会主张改什么服饰的。

要改,也是将丑的要死的满族服饰给改掉。

真正有特点的是德亨的头发,他已经超过三个月没有剃头了,所以,原先秃秃的脑门长了一寸长的发茬,如果不看他背后拖的那条发辫的话,从正面看,他就是一阳光活泼又骄矜贵气的青葱少年。

头顶发茬,脑后拖辫,正是闽/越那边汉人的日常发式,发茬越短,越能说明人养尊处优的程度。

底层饭都吃不上的老百姓,谁没事天天剃头啊,都是长上一年,等年底全剃了,然后再长,如此循环往复。

德亨这个头茬程度,就挺符合他的小公子身份的。

稚内港只是一个小港,谈小生意自有孙茂他们去谈,德亨主要就是带着人在这个人矮木屋也矮贫穷又寒酸的地方四处闲逛,看能不能碰到一个虾夷土著人。

别说,还真让他遇到几个,但这几个人,一看就是奴隶,见到德亨几个,就跪趴在地上,不敢动弹,也不敢抬头看。

德亨走过去,在离他们不远处蹲下,小声问他们:“你们这里有首领吗?我是来做买卖的,粮食、火器、刀箭、瓷器、布匹、盐、茶叶……你们想要什么,我就卖什么。”

奴隶们:……

德亨又将话重复了两遍,见这几个人仍旧没有反应,就故作叹息道:“可能是听不懂吧,算了,反正我下晌就要走了。”

说完,就起身朝其他地方逛去了。

在德亨走远后,这几个奴隶抬起了腰,相互对视一眼,有两个人脱离了队伍,报信去了。

在这个稚内港,孙茂他们并没有换得多少粮食,按照武士的话说,他们自己还要靠福山那边送粮食裹腹,是没有多余的粮食卖给他们的,孙茂并不强求,粮食只是众多买卖中的一个,提一下,有就买,没有就不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