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9章(2 / 2)

李煦:……

“说罢,是八爷,还是谁!”

李煦倒抽一口气,嘴巴张张合合,不知道该如何回应。

八爷给他的命令是不要让德亨知道。

可是,德亨自己猜出来了,他要怎么回应?

顺水推舟认了。

还是打死不认?

“总不能是四爷吧,你们跟他可没什么交情。”德亨逼近李煦,气势全开向他压迫而去。

李煦颤颤巍巍抹了把从额头流到脸上的汗,道:“这…这…老奴、奴才……”

李煦干脆再次跪在地上,低头冷汗道:“奴才不能说。”

德亨站直身体,了然道:“那就是八爷了。”

“起吧,这天儿真热,你也老大年纪了,要是中暑晕倒了,我可不认。走,陪我去更衣。”

李煦真的年纪挺大了,快七十了,这大太阳底下被德亨逼问又惊又吓又跪又起的,老胳膊老腿不灵便,这一下,竟是没站起来。

德亨看了下四周,除了他和李煦两个,确实没什么人,连陶牛牛都站的远远的把守,他便上前,托了李煦一把,让他能站起来。

德亨托着他手肘,还道:“你说你这把年纪了,怎么还这么拼命。”

李煦感慨万千,现在的德亨,才是他印象中人,才是范三拔口里念念叨叨的人,不由开口念道:

“一入侯门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德亨:“呵。”

第296章

李煦是老狐狸, 他若是打定主意不说,就是在地上跪死,也从他口里问不出什么来, 德亨干脆就不再问他。

只要确定他今日遭受的这一切,都是他奉了八爷的命就行了。

胤禩为什么要这么做?

是拉拢他,还是陷害他?

拉拢?

他要是愿意,早就被拉拢了。陷害?只要他不接受, 表现的刚正不阿,这种糖衣炮弹也陷害不了他。

这位八爷到底是个什么意思呢?

想不明白的且先放一边,德亨更在意的是那一小把暹罗国的米。

德亨问李煦。

李煦说,自从可以运南洋米北上后,浙闽一些大粮商每年都会派船去南洋运米,杭州是运河的起点,南洋稻米运往杭州,就可以通过运河运往江苏、安徽、河南、山东、顺天、直入京师, 所以, 杭州有南洋米十分的正常。

至于卸货运米就更正常了,钱塘江就这么大, 杭州码头就这么多,货运码头用不过来,就在借用客运码头,也很正常。

就连江宁的汪氏怎么成了杭州的粮行行首,李煦也给了解释。

几年前,康熙帝下旨让李煦担任两淮盐运使, 弥补接驾亏空, 李煦在盐引和汪氏做了交易, 汪氏为李煦筹集亏空钱款, 李煦让出杭州粮行运营权。

粮行行首交给谁做不是做,与李煦并无差别。

只是,真的都正常、没有差别吗?

南洋的米已经多到在杭州青石板的夹缝中,都随处可见了吗?

但李煦给出的解释处处在理,表面上挑不出错处来,德亨也就暂且放下。

变故来自江宁,准确来说,是山东沂州府。

之前说了,今年上半年,陕西、山西、京畿、山东大旱,夏收已过,四地颗粒无收,胤禵想攻打准噶尔,朝廷出不了粮饷,胤禵只得另辟蹊径,夺德亨之兵粮。

四地大旱,是需要朝廷赈灾,需要官员安抚百姓,共度难关的。

朝廷发出了一系列赈灾圣旨,山东首先响应,说是山东乡绅自发捐物捐粮,朝廷体恤,截运漕粮赈灾,让我们山东百姓共沐皇恩,渡过难关。

万岁万岁万万岁!

然后送上衙门损失多少,良田荒废多少,漕粮赈济了多少,剩下多少奏折和账目……

有头有尾,有理有据。

张大奎先一步去江宁,他是从淮河入海口逆流行船至清河镇,原本是顺着运河南下去江宁府的,但是,他在清河镇遇到了江湖朋友,察觉苗头不对,就暂停,请老朋友喝了碗酒。

这一喝,就喝出事情来了。

这群来自山东的江湖汉子们,是自发组织了,等在清河镇迎接漕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