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2 / 2)
“一时情急。”
月亮恰在此时从云层中破出,清辉洒在官道上。
韦练目视前方,不知如何接李猊的话。
她当他放走崔三娘当真是另有所谋,甚或干脆是上头的意思。毕竟长安的官场倾轧不是她一介卒子能够了解的,不告诉她任何内幕也都是应当。最好的刺客,原本就是最好的刀。刀永远不会问是对是错,只管锋芒向前。
但李猊说一时情急。
那便是承认他失策了。是谁让他急到连到手的嫌犯都会在眼皮底下跟丢?韦练不愿细想,但答案呼之欲出。
随即,她又想起在崇仁坊的暗巷里她第一次见到那燃着绿光灯笼的马车,对视到那两双邪气四溢的眼睛。多年在杀人场进出的直觉让她险些暴起,而李猊的反应不是冲上去拿下嫌犯,而是把快要暴露的她拖回安全地带,因此错失与对方正面交锋的第一个契机。
他以为她在螳臂当车、才会不顾抓住嫌犯的大好机会去救她。
李猊是当真的。
所以那些……
她想起此前种种画面,才知道她干了多少胆大包天、火上浇油的事,心吓得险些跳出嗓子眼。
该死。
如果是当真的,就不好办了。
她没敢看李猊,知道他此时正竖起耳朵注意着她的一举一动。话说此人有什么怪癖,为何会盯上她?难道她伪装得还不彻底,让他看出了底细,要用美人计来骗她动心好招认真实身份?可一个小小的女刺客对他有什么用,更何况是退隐的刺客。
这双手已经多年没动过杀人刀,已经生疏了也说不定。他知道她是个刺客之后,又会如何看她?此前当她是个走投无路的流浪猫般给予的那些关照,到时候还作数吗?
韦练还在胡思乱想,李猊却再次打断她。
“到了。”
“什、什么到了?唔,好、好。”
她听到熟悉的沉稳嗓音,却给不出平时那般自然的回答,眼神躲闪,策马先行几步,手搭凉棚往前,果然看到远处的灞桥,和旁边折柳村如豆的几十户灯光。
李猊驻马看她的背影,眼神晦暗。
将那四个字说出口费了他些力气,但如所料的那般,韦练没有给回应。如此也好,她不打算对此前的招惹负责,他也就不需要再妄想下去。就当那些旖旎错乱的时刻是茱萸酒的效用,与人无关。
但为何心中还是一团乱麻。
仍有什么未曾得到、未曾被满足。他心知肚明,但却只能停驻在此。
只能这样看她的背影,假装什么都未曾发生。
***
折柳村中央破庙外已经站了一圈兵士,将现场堵得铁桶一般。火把在黑夜中燃起,照着庙里诡异的神佛。
“大人。”
见到两人的马,领头兵士立即行礼。
“已检视过……四人都已气绝。”
韦练先下马,步态轻捷地走到庙前,低头半跪在地,拾起一撮土闻了闻。灰土地面上脚印散乱,但仍有几对脚印的方向可以辨识。
“至少三人。抬动尸体需要力气,所以脚印陷在土里更深。”她回头,没有直视李猊:“土里没有腥味,死者…死去不过两个时辰。”
她抬头,终于看向破庙。即使有火把照亮,里面的情形也让人忍不住打冷颤。
四个人,在狭小佛殿的东南西北四方位,全部吐着舌头,被吊死在房梁上。中央的药师佛神情端凝,举起的金刚杵顶端插着一封血书。韦练向李猊看过去,对方点头,她就走到佛前,把血书拿下。
就在那瞬间,远远地村中传来两声狗叫。荒凉、凄厉。
不知何时,一个衣衫褴褛的孩子出现在山坡上,在黑暗中盯着一切,双目无神。
第50章 ☆、狐狸公子14
韦练展开那张血书,上面没有字,只有一张画。画上波浪滔天、波浪中央有人驮着另外一人漂浮在水面,其余什么都没写。
“这是雕版反印之术。”她展开那张血红色的画照向火把:“先以左右相反之画刻于木板,刷以朱砂颜料正印于纸上,快速大量复制此类图画。但为何是……”
她仔细看那画面,却猜不到画上的意思究竟为何。
“曹娥投江。”李猊仔细查看那画,神色凝重:“民间常用此图做画传,原是《列女传》中所载,孝女曹娥,因父意外落水而死,哭泣数日,遂投江。死后驮其父尸体浮出,郡县大震,为之建庙供奉。”《列女传》中曹娥的故事来自《后汉书》,后变成著名的“二十四孝”中的“曹娥投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