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1 / 2)

囚犯仔细看着,稍微放下心来,回忆起那天已经讲了不知多少遍的经历,“因为我本身就在回家的路上,我答应了女儿那天晚上要去陪她,我们相处时间很少,”囚犯忽地露出一个略显突兀的笑容,像是在对这件事表达歉意。

可惜面前两人都没能及时看到他这个短暂的笑容,囚犯盯着不合时宜低下头翻看资料的宋青柏有一会儿,才开始继续自己话,“那天我挑了很久礼物,就等着送给她,我希望……”

……

囚犯和宋青柏的对话经由手下的键盘印在了面前的屏幕上。

白榆深吸了一口气。

荒唐,铺天盖地的荒唐。

正如老师所说的那般,白榆总是不可控制地去共情,这让他在案件处理过程中很难处理自己的情绪。

不知道坐在身侧的宋青柏有没有感到荒唐,白榆再难去看对面那张囚犯的脸。

或许很难相信,但囚犯所说的话或许并非谎话。

如果那个女孩那天没有出现在那里,哪怕她晚去两分钟,两个月后她就能成为清浦大学的一员。

时间、地点、心因,一切的加和促成了那场惨案。

正是因为知道这一点,白榆才觉得这汹涌的荒唐难以克制,他想起受害人母亲那双悲恸的眼。

垂下头,白榆让自己尽可能专注于手下的会谈记录。

他知道,即便这件事听上去很不可思议。

一旦他们在调查上确认该囚犯出狱后再犯概率极小或几近于无,囚犯就能大摇大摆离开这里,实行假释。

一旦他们允许。

另一只手中握紧的笔杆许久未动,笔尖在白纸上晕染出边缘不规则的圆形。

他要怎么让一个母亲相信,囚犯或许终其一生不会再做出如此行径,她那无辜的女儿只不过是个万里挑一的倒霉受害者。

没有她的女儿这个男性完人或许永远不会犯下如此滔天罪行。

这也能称为公平吗?

第2章 现在

不同于白榆的心思百转,宋青柏从始至终对这个案件都没什么太大的情绪。

假释案件中最重要的就是问清罪犯“为什么”以及“怎么做”两件事,再结合对方在谈话中透露的信息,去判断对方究竟有没有可能再犯。

宋青柏主要负责的领域并非犯罪学,只是因为这起案件牵涉到了完人和非完人两个群体之间的冲突。那天下午,如此明目张胆的现场被来来往往不知多少人拍摄,网上关于这起案件的讨论热度虽然不是时时都高,但每次相关人员的新动向都必将在网上引起关注。

所以他才会参与到第一次的假释调查当中,当然仅凭他一个人的调查结果并不能完全决定罪犯的假释与否,但一旦他能给出强有力的证据证明该人再犯的可能性不低,假释结果基本没什么可再议的。

上次坐在这里,是因为委员会执行主任的邀请,现在坐在这里,则完全是因为假释委员会认为同一犯人的假释案件该由同样的负责人进行审理,宋青柏隔着衣袖摸了摸腕上那串手链。

压在桌子上的手往下一翻,宋青柏迅速在一叠厚厚的案卷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一份囚犯的精神状况报告。

他注意到落款是一位业内很有名的博士,前段时间宋青柏才听过他在论坛上的分享。那位博士言简意赅,这份报告最终给出的结论是,“囚犯在日常生活里倾向于压抑、克制自己的情绪,这使得他在某些特定的时间具备不稳定性。而与此同时,他为自己树立了家庭保护神的形象,以此为支柱作为确定自己是个好人的观点,即便这种形象中存在过度放大和吹嘘的部分。”

在看到这份报告时,宋青柏对自己的想法多了几分坚定。

从坐下来开始,对方几乎知无不言,看上去积极、配合、冷静,这是囚犯所展现出来的东西。

可即便在做出那样的事之后,对方仍能心安理得地赶回家坐在为女儿精心准备的生日宴会上为女儿庆祝生日,甚至在警察赶来之后坦然跟着警察离开。

世间事物所行均有轨也有迹,所谓一时兴起不过是潜意识代行大脑思维。

他现在需要做的,就是确认对方潜意识是否会对同类型的潜在受害人产生不同于其他人的情绪,“6330,”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