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2 / 2)
赶车的车把式也不需要挥鞭子,不用吆喝,一切都是井然有序。
苏榛等人的驴车夹在上行的车队中显得无比袖珍和轻松。再往上走,远远的已经可以看到盛家的伐工们劳作的场景。
如此寒冬,壮实的汉子们也仅着粗布单衣,喊着整齐的伐工号子。合力将刚从林场运来的巨大木材从车上卸下,再齐心协力地滚动着圆木,将一根根粗壮的木材分类别转送至固定的位置。
那里有一群群的伐工手持斧头,砍削掉木材上多余的枝丫和树皮,一片木屑飞溅。
另外还有人带着各地赶来的木商,在挑选要买的原木,并根据木材的粗细、长短整齐地排列,以便后续安排不同的骡马车辆运下山。
这些人穿梭在堆积如山的木材之间,脚步匆忙却稳健。
最靠近贮木场大门的位置,是至少有十几位老工匠在仔细检查着木材的质量,凭借着多年的经验判断木材的优劣。苏榛想,那应该是出场前的最后一道“质检”。
而另外一侧,是些年纪尚轻的学徒们正忙着搬运工具、清理场地。
最让苏榛震惊的,是贮木场东侧紧靠着的那条被小司说了一路的长干河。
河道已经冻得结结实实,宛如一条晶莹剔透的玉带,在日头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而无数满载了木材的平底木筏正向下前行,仿佛一支庞大的运输舰队。
木筏上的工人们穿着厚厚的棉衣,戴着毛皮一体的毡帽,手持长篙撑冰面、控制着木筏的方向,筏子与冰面摩擦发出的巨大的“嘎吱”声在这冬日里格外清晰。
来自现代的苏榛,见证着这古人繁忙而又壮观的运输场景,一时间心潮澎湃,仿佛见证了延续数千年的、民族的坚韧与勤劳。
第74章
其实不止苏榛,白水村的所有人都被这劳作场景震惊了。
舒娘有些怯场,忍不住小声问:“榛娘,我没想到这场面这么大,咱的东西是不是带少了?”
苏榛也是深深呼出一口气,平缓了心神,“没事,试营业而已,不差这一天两天的。”
她本来的计划是中午在一号场,下午再安排一个小组去二号场,但看这架势,仅这一号场已经人山人海了,哪还用再折腾?
两人正私语的功夫儿,贮木场的掌柜已经小跑着过来了,带着一脸笑容,自来熟的架势,先跟小司热络的打招呼。
小司赶紧指着苏榛说这便是传说中的“苏娘子”。
苏榛心道自己这几天都成“传说”了???
但也顾不上纠结这身份问题,连忙规规矩矩的跟掌柜的施礼、问候、客套,感谢人家借了门口宝地出来让她做生意。
掌柜的姓康,胖胖的一脸和气相,一看便是场面人,说的也都是场面话:“苏娘子不必客气,听说你们在新场负责伐工晚食,可把那帮人给美坏了,也把我们给馋坏了,如今还还得谢谢您能过来,您受累了。”
苏榛心知肚明人家这样说,是冲着自己是重云公子介绍而来。
但越是有这层人情,自己就越得低调且卖力,否则过意不去。
苏榛连连道谢,并也不敢耽搁时间,立刻带着白水村的大伙儿把摊子支棱起来。
招牌布还没缝好,眼下就只摆其它的。
美食想要吸引客流,最重要的元素之一:香味儿。
而白老汉真是个踏实作事的人,方才趁着苏榛跟康掌柜寒喧的功夫,牢记自己“交通组”的责任,已经在贮木场门口寻得了最佳方位。
那位置即不会挡出入的车辆的路、又显眼,尤其还有一段儿是横风方向,做出来的吃食香气能跟拦路虎似的横扫下山大道……
苏榛原地转圈儿走了走看了看,恨不得立刻拿钱袋子出来给白老汉发励银了,满意,十分满意!
唯一有点奇怪的,是后头有个小木屋,掌柜的说那是值守房,不碍事。苏榛便没太理会。
确定了摆摊位置,大伙儿便各司其职开始卸车。所有人都牢记苏榛说的,摊位上所有物品摆放都要规矩。
小司先问着:“苏娘子,这炭炉摆哪里?”
苏榛有条不紊的指挥:“放那处避风位,那里就是烹饪区。中间横风位当展示区,最里头当收银区。但摆的时候大伙儿要注意间距,通道宽度至少能容纳两人并行。”
众人听懂了就各干各的。
苏榛一边做一边在心里盘算,等下山后,拖挂房车做好了,要在里头装可以折叠收纳的多层货架、或者悬挂式的收纳工具,否则城里哪会有这么大的地面让她随便摆,这也算在实践中找经验吧。
至于展示区最醒目的位置,苏榛打算放最“招牌”的菜色:毛血旺跟白砍兔,以及她的“就酱”。
但来往车辆太多,雪尘不少,所以装了“预制菜”的桦树皮盒子不会完全打开,虚虚的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