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2 / 2)
而今日在兴盛湖的行程,用苏榛的话说叫“聚焦资源与人力评估”。
整个上午,项松带着苏榛与寒酥穿梭于熙熙攘攘的本地市集。
苏榛最感兴趣的是白水村跟府城里都少见的水产铺子,也顺便看果蔬铺子。
项松则在一旁,适时地为她介绍本地行情,比如哪家铺子的货源最为稳定,哪个季节哪种食材的价格波动较大。
寒酥跟在后面,帮忙记录着一些关键信息,偶尔也会发表自己的见解,三人配合默契,相得益彰。
一番忙碌下来,除了兴盛湖以往在年岁集上惯常筹备的食材,苏榛还为白水村村民、以及自家生意精心筛选出了几家可靠的铺子。
毕竟年岁市集有十五日,采购原料最好就在本地解决,省了车马费和不少人力物力。
午食也就是在市集上吃的鱼面,做法倒是跟苏榛的差不太多,口味也相似。
苏榛咽下口中食物,暗自思忖。出来摆摊,图的就是个差异化竞争,在这鱼龙混杂的市集里寻得立足之地。
若是做的吃食与本地摊主“相撞”,一来抢了人家生意,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二来也难以凸显自身特色,招揽顾客就成了难事。
权衡之下,她默默从心中的摆摊清单上划掉了鱼面这一项。
用过午食,日光稍敛。
三人稍作休整,便一起去拜访了几位本地颇具声名的工匠群体。涵盖了木匠、铁匠、泥瓦匠等各个行当。
苏榛心中有规划,主要是了解他们平日里擅长打造什么、从业经验、从业年限几何、经手过哪些有分量的“大工程”。
最重要的是要询问近期工作量,手头尚有多少未完成的订单,能否在集市筹备这仅一个月的时间匀出精力。
尤其时下的木匠、泥瓦匠,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帮忙完成冰雕部分的搭建。比如大型的冰台,搭起来不比专门的冰雕师傅差。
她一边问、寒酥便一边认真地记录着关键信息。
其实就是全方位评估这些工匠能否满足集市“基建”的需求。
但凡遇到对参与集市项目有意向的工匠,寒酥都会着重标记,将其个人信息详细记录下来,不放过任何一个潜在的助力。
严格来讲,这部分繁杂琐碎的工作本不在苏榛该负责的范畴之内,与她手头直接的买卖并无紧密关联,大可以袖手旁观。
反正策划书上已罗列了大致的细节,交给项松自行去操办便是。
但苏榛却不这么想,她寻思着自己既然人已经到了此地,多做一点又怎么了。更何况做得越多,了解得越多,自己的思路也越开拓。
集市若能被打造得大气、漂亮,吸引来八方游客,到时候她的美食摊位前必定客流如织,跟着沾光,这肯定是一件双赢的美事。
项松为人虽朴实、但能做到兴盛湖鱼把头的位置,岂会是蠢笨之人?稍加寻思也能洞察到这是人家苏娘子主动分担了工作。
江湖中人的“谢”从来也不会局于口头说说,项松心下想着,日后苏娘子有需要,他亦会如此帮忙。
约摸着黄昏了,三人还跑了两家规模颇大的牙行。
毕竟这次的市集需要人力相当可观,得先问清楚雇佣临时工人的可行性。
不问则已,一问也是把项松吓了一跳,年岁期间的临时帮工价钱相当的贵。
比如搬运、帮厨、打扫的,都会比寻常贵五成,每日每人差不多需要三百文。就这还不定请得到多少。
但这倒也在苏榛的预料之中。
出了牙行,天就黑透了。
项松赶着驴车,跟苏榛、寒酥一同回琼涯客栈。一路倒把项松愁上了,念叨着:“这雇工的价钱咋就这么离谱,照这花销,咱这市集还咋赚钱啊?”
寒酥也只能劝慰:“项大哥,回去咱们一同细细算这帐,先别着急。”
苏榛却一直没说什么,镇街边的店铺也就在她眼前一一闪过,脑子在飞速运转,必须得从这一路的见闻中找到破局之法。
不多时,琼涯客栈便到了。
门口有专门负责牵车马的店小二,迎上来把项松的驴车牵去后院喂粮草。
三人直接走进客栈,也是正值饭点儿,右侧的大堂正是热闹非凡,各地行商围坐畅谈,杯盏交错,店小二们穿梭其中,手脚麻利地送菜添酒。
掌柜的眼尖,见项松他们回来了,赶忙迎上前,脸上挂着热忱的笑,一边打着招呼:“项把头,可算回来了,一路劳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