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2 / 2)
***
距离山海嘉年华举办倒计时九日。
白水村再次被严寒笼罩,天刚破晓,白毛风便裹挟着雪粒子四处乱撞。
即便如此,萧家房前、屋后、暖棚、冰屋里,早就分别有人来开工了。
苏榛也早就起了,此刻正在户外厨房的灶上架起铁锅煮水。
水是给大伙儿暖手用的,她之前就让特产组寻了不少竹筒来,灌热水当暖手宝。
还安排了童创组每隔一段时间便来看看火,确保总有热水、竹筒始终温热。无论村里谁来、都可以提一筒去用。
其实若是旁人家或是城里,自是舍不得这么用柴的,毕竟时下柴也是银钱。
但白水村不一样,先就是家家户户每到秋天就开始囤枯枝落叶烂树枝子。
你要说各家银钱确实不多,但匀点儿燃料给苏榛是不小气的,毕竟大伙儿都知道萧家这里就是“加工基地”,干的是村里共同的活儿。
再者,木工坊的木屑、刨花,每日都给萧家送来不少,这些材料用来引火最合适不过。
其实大伙儿没计较这些柴是公用还是私用,反正都搁在萧家用了便是。但苏榛却坚持各走各帐。
萧家屋内取暖以及日常烹饪所用柴薪,都从萧家自家积蓄中支出;
至于冰屋仓库、暖棚,每接收一点柴薪,花费的每一文钱,都详细记录在案,绝不混淆。
起先连叶氏都觉得苏榛如此记帐实在麻烦,可昨晚乔老太婆这么一闹,大伙儿全体觉得帐本果然是个好东西。
帐本一出,再不讲理的人也得闭嘴!
经此一事,村子里但凡家中当家主事的人,都暗自留了心眼,纷纷决定也这么记。即便不识字也不怕,用自创的符号、简单的图案,总之记得越细、矛盾越少。
只不过苏榛倒也没想到村里人全跟着学了,这也是后话了。
苏榛烧好了水、就先去瞧一眼围墙工地。地基早已牢牢夯实,围墙主体也已初见规模。
前几天又分别运了两次青砖过来,如今一块块的整齐垒砌、高度已达一人有余。柳师傅等人分工明确,有的捣鼓泥浆、有的拿瓦刀嵌青砖。且让苏榛欣慰的是,师傅们都带了特制的皮手尉。
手尉是舒娘领人做的,全用的碎皮子边角料,不值钱、也不好看,可胜在灵便且暖和,戴脏了、破了、丢了也不心疼。
柳师傅等人起先还不舍得用,还是苏榛反复劝,毕竟酷寒对手的伤寒太大,又是冻疮又是皲裂的,不该吃的苦不必硬吃。
巡完围墙工地,苏榛又先后去了暖棚跟冰屋。
美食组一半儿的人都在暖棚里打包。
中午成树会带城里买的物资上山来,两辆驴车,之后往兴盛湖运送第二批货。
除了木工坊的蛋卷桌跟月亮椅之外,还包括三种货物。
第一种是三百斤分装好的“就酱”,其中有一百斤是送到行商客栈,张掌柜念叨很久了;
第二种货是豆干辣条;
经过美食组在白水村反复试做了几种口味后,大伙一致认为最符合白川府口味的应该是豆干辣条。
尤其时下豆干比黄豆还便宜,每斤只用四文。另外再加上做辣条用的油、盐、茱萸、香辛粉以及花椒、糖,每斤原料成本增加到差不多需要七、八文。
而每百斤辣条需要美食组两个人手耗费一日时间,人工成本就按每人每日九十文去算、再加上燃料柴炭、油纸包装、运费、销售等零碎成本。分摊到每斤豆干辣条上,就是约十二、三文。
若是在寻常日子卖,售价可为十八文每斤。但嘉年华这种时候原料跟人工都会涨价,再加上倘若做少了、单价低的买卖仅从时间成本来说也划不来。
索性直接定价为每*斤二十二文,总共做一千斤,今日首批运走二百斤。
最后一种货是腊排骨肠。苏榛最早定价是每斤七十五文,嘉年华涨为每斤八十文。也因制作时间实在长,首批往兴盛湖送一百三十斤,另再给行商客栈二十斤当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