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从小佐领到摄政王 第271节(1 / 2)
仓津今日来的目的,就是跟雅尔江阿道歉,现在歉已经道完了,还额外打听了有关自家部族的消息,就心满意足的告辞离开,胤祥留了下来。
送走仓津,德亨问雅尔江阿道:“对翁牛特部想要筹办自己的羊毛厂,您是怎么看的?”
雅尔江阿一口否决道:“这是动摇织造局根基之策,绝对不能开此先例!”
德亨:“可是,草原上的羊毛,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光靠一个承德织造局,是吞不下所有的羊毛的。”
雅尔江阿听出来了,正襟危坐,问德亨道:“你是什么想法?”
德亨:“我的想法是,织造局只做精品。由皇上把关,将梳洗羊毛的方子赏赐给各蒙古部族旗属,让各部族内部将羊毛梳洗成半成品,然后织造局按羊毛的品相收购,进而精细加工成各种品类的布匹。这样,织造局就能从沉重繁琐的洗毛工程中解脱出来,留出更多的人工和精力去精进纺织技艺,独占羊毛纺织鳌头,让后进望尘莫及。”
雅尔江阿仔细听完德亨的话,正色道:“织造局尚算是新建,它的承载量,远未达饱和之时,别说只是现在的洗毛量,就是再加两倍、三倍、乃至五倍,织造局也承担的起。”
月兰见雅尔江阿一口否决了德亨的提议,怕德亨小小年纪,面子上过不去,就打圆场道:“德亨的提议很好,但现在太超前了,或许再过十年二十年之后,这个提议再拿出来用也不迟?”
雅尔江阿也缓和的脸色,真诚道:“月兰说的很对,咱们现在先将这个提议记下来,等以后什么时候,说不定就能用的上了呢。”
德亨失笑道:“你们不用这样,我自然明白循序渐进的道理,但是,要想驴子拉磨,是需要有萝卜在前头吊着的。”
只是吊着,能不能吃到另说,至少是看到了。
雅尔江阿若有所思,道:“你是说,画个大饼?”
德亨微笑:“先画个可以让极个别的人能吃的到的大饼,这大饼画上十年二十年的,看织造局什么时候需要,再推行就是了。”
雅尔江阿这回不说话了,只是看着德亨的眼睛,和一旁一直听他们说话的胤祥如出一辙。
德亨被看的有些不自在,讪讪道:“你们做什么这么看着我。”
弘晖当先道:“我觉着这个主意很不错,十三叔,你觉着怎么样?”
胤祥轻咳一声,郑重道:“实为老成之言。”
老谋深算啊这是!
弘晖对十三叔的态度很满意,又去问雅尔江阿,道:“简王叔呢?”
雅尔江阿也正色道:“此可为织造局百年之计矣。”
蒙古部族多着呢,拉一批,打一批,让这些部族们既不能团结在一起,拧成一股绳对抗清廷,又不至于过分分散,打的头破血流。
只是这主意,在老好人雅尔江阿这里看来,有些,过于损了。
但皇上一定会很喜欢,是个好主意!
弘晖拍掌笑道:“那就这么定了。”又问德亨道:“你可有看好的部族?翁牛特部吗?还是科尔沁部?”
德亨看看雅尔江阿,又看看胤祥,迟疑了一下,还是道:“厄鲁特准噶尔部和外喀尔喀部。”
弘晖倒吸一口凉气,难以置信道:“外喀尔喀部我能理解,恪靖姑姑和纯悫姑姑都能做,为什么要加上准噶尔部?”
你还嫌准噶尔部叛乱的不够快吗?
第179章
德亨为什么要提准噶尔部, 当然是要加强准噶尔部和内陆清廷的联系。
总是让其悬而在外,对朝廷没有归属感,不更容易叛乱吗?
当年噶尔丹为什么要反叛, 就是因为他想恢复成吉思汗的统治,想脱离清朝廷的盟主控制,做长城以北蒙古诸部的新可汗。
现在清朝廷以经济联盟的方式,将统治打入准噶尔内部, 让准噶尔部的牧民们有了归属感,等再发动叛乱的时候,牧民们是不是要犹豫一下?
等身家性命都在人家手里攥着的时候,这仗,还要怎么打啊。
康熙帝为什么要派衍潢以商人的身份去准噶尔走一趟,除了秘密探听准噶尔汗的真正意向之外,还有拉拢依附准噶尔部各部落与清朝廷做生意的意思。
但现在,德亨准备将口子放的更大一些, 正所谓舍不着孩子套不着狼, 就算在准噶尔设一个小织造局又怎么样,只准噶尔一部, 能对抗的了所有内外蒙古与清朝廷的合力吗?
而且,你以为,纺织技术是谁都能掌握的吗?
准噶尔要想进一步搞纺织,只能从内陆、甚至是从江南聘请技术高超的师傅和管事,去帮助和指导。
否则,也只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望洋兴叹了。
所以, 德亨的初步打算, 是在准噶尔部设一个分局, 以梳洗羊毛为主,初步粗加工为辅,把住准噶尔部的经济命脉。
以及,只是建一个分局吗?
要知道,一座城市的兴起,往往就是从人的聚集开始的。
如果分局建立起来,商人和内陆投机的百姓蜂拥而至,一个个聚居的村、乡、镇、乃至于城,就会相继出现。
有了城市,就有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这些会浸透在当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至于影响他们的思考方式和思想变化。
等准噶尔当地人有了血脉和文化上的认同感,叛乱的苗头自会从根子上消失。
这才是真正的统治。
再雅尔江阿和胤祥看来,经济手段只能拉拢,要论降服,太异想天开了。
但准噶尔部地处偏远,运输困难,也确实产质量非常好的山羊毛,所以,减少成本,在准噶尔设一个洗毛局,只是想法上,很有必要。
至于实施,涉及准噶尔,事关重大,是一定要禀告给康熙帝知道的。
所以,雅尔江阿和胤祥带着一众小辈来到御门之外,请见康熙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