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从小佐领到摄政王 第330节(2 / 2)
现在,到了胤禛这里,这个问题就被他从德亨提出的众多条条法法中精准的揪了出来。
有了银子,一切都好办了。
德亨为他做注解,道:“有了从远洋运来的白银,可以就近从南洋换回米粮,装船,运往京畿等缺米粮的地方,米粮多了,粮价自然就降下来了,抑制粮价就算做到了。”
胤禛点头,再道:“国库银子多了,就有银子给官员长俸禄,或可能减少一些贪官污吏。”
德亨再道:“官员是要吃饭的,官员手里的银子多了,就不用怕米价贵了,他们可以用手里的银子从粮商手里买粮,粮商再拿着银子向百姓买粮,粮价虽然没有降下来,但百姓看到粮价高,也会更积极的种粮。这样,平粮价就算做到了。”
粮价随着经济的发展,是会上涨的。若是粮价没有上涨,那说明这个国家的经济,如一潭死水,毫无发展。
国家要做的,就是合理控制粮价上涨的速度,不管是外部借力也好,从自身调控也罢,都要维持在一个让国民吃饱饭的合理价格。
要涨可以,但不要涨的太过分了。
大清这两年之所以粮价飞涨,是因为先是山东遭灾,再是江南遭灾,前后近十年,大清产粮之地天灾此起彼伏,就没断过。粮食少了,吃饭的人口增加了,粮价能不涨吗?
现在,德亨给出的平抑方法就是,用自身长处进口白银。
用这些白银,从南洋购买米粮入内陆,解决因粮食短缺引起的粮价腾贵问题。
第二个,就是胤禛所说的“养廉银”。德亨虽然对“养廉银”嗤之以鼻,但是,给公务员涨工资,能拉动消费也是不争的事实。
你敢相信,大清的公务员们,用的还是顺治朝入关之处,多尔衮定下的俸禄数目,一甲子了,都没变过,这合理吗?
这人道吗?
民间流通的银子增加了,粮价贵不贵,反正有足够的银子购买,也就不是问题了。
这需要国家宏观调控和民间市场微观调控共同起作用,才能培养一个欣欣向荣的经济体。
这很难,很难,需要一双精巧的大手,站在整个国家的高度,细心雕琢才行。
但难又怎么样,不去做,你怎么知道有多难。
当海运做到了不可替代,离漕运分崩离析就不远了。
不破不立,漕运以后会如何,全看它能不能适应时代洪流的冲击了。
这份大势,德亨会用一生去造。不成功,便成仁。
忽略掉后果,先闯了再说。
爷儿两个对着一张空桌畅谈良久,都觉意犹未尽,若果真能达成,那这个世界,将会多么美好啊。
只是,胤禛叹息道:“那么,生蛋的母鸡何在?”
“咱们大清,有海船吗?”
德亨火热的心慢慢凉了起来,最后,他坚定道:“我在皇史宬寻到了《永乐大典》,大典里,有前明遗留下来的海船建造图。”
胤禛:“你是不是先说一说,《永乐大典》又是怎么回事?”
德亨:“……这就要从,朝鲜人越界杀中国人说起了。”
胤禛提醒道:“你已经说过了。”
德亨挠了挠些许发热的脸颊,轻咳一声,道:“还有另一个版本,您先听听呗……”
于是,胤禛又耐心听了,德亨是如何想从朝鲜划拉土地,想说服皇帝迁移山东人去柳条边修城占地,然后被皇帝以“找证据”委婉拒绝,最后,在皇史宬中翻出了《永乐大典》和海船图,才有了开海运的折子。
之前德亨说的版本是简化版的,他将迁山东之民这一段给删减了,因为有康熙帝的背书,他就跟胤禛直接从海运讲起。
听完这一段,胤禛总算弄明白了前因后果,不禁有些瞠目结舌,说不出话来。
事情起因往往就是这么简单,一切都是从朝鲜人越界杀人开始。
但最后的结果,却是与因由南辕北辙了。
胤禛斩钉截铁道:“山东人不可能有满洲血统。”
德亨小鸡啄米似的点头,道:“我也这样觉着,原是我一开始就想差了,山东人怎么可能是满洲人呢?这太荒谬了。”
荒谬个仙人板板,你们不承认,不代表事实就不存在了好吧。
但既然你们愿意掩耳盗铃,愿意穿皇帝的新装,那我就附和好了。
历史会说明一切。
胤禛见德亨认错态度良好,就拍了拍他的小脑袋,笑道:“这样的话,跟皇上、跟我说过就行了,以后,跟任何人都不要再说了,知道吗?”
德亨乖乖巧巧点头:“知道了,阿玛,我已经知道错了,皇上不罚我,我已经很感激了。我以后都不会说这样的话了。”
胤禛笑赞道:“好孩子。”
又发愁道:“有了海船图还不够,要在哪里建船厂呢……”
第222章
大清是有造船厂的, 且不止一个,毕竟,前明曾经有一段时间海运通达, 且漕运一直就没停过,若是没有船厂,运河里的船从哪里来。
但要说满人自己的造船厂,还得是船厂。
造船厂所在地的名字就叫船厂, 还和黑龙江、宁古塔、齐齐哈尔、墨尔根、白都讷、三姓同为边塞七镇,设将军,职位名称就是船厂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