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从小佐领到摄政王 第572节(2 / 2)

阿尔松阿:“我担心的是世人非议您,先帝宾天不过百日,您就违背他的指婚,怕是会被人指着鼻子骂悖逆、大不敬。”

德亨失笑:“我是不怕骂的。”

阿尔松阿看他一眼,没有再说什么。

德亨带了小一瓶子变色油墨回京。

刚一回京,就听到朱轼辞官的消息,他转了个弯儿去户部,欲劝一劝这位老大人:皇上急于新政,态度坚决了些,您是三朝老臣了,若有政见不合的地方,好好商议就是,做什么动不动要辞官呢?

德亨不知道,朱轼并不想辞官,他是被弘晖劝退的。

所以,在户部大门口遇到已经换上便服的朱大学士,这位大学士对他横眉冷对,草草一礼,甩袖离开了。

德亨:……

他招谁惹谁了?

徐元正看的直皱眉,也就知道德亨脾气好,朱轼才如此无礼,要是碰上其他王公,你看他敢不敢?

就凭这一点,当今就要治朱轼的罪了,原本他是想再挽回一番的,现在却是犹豫了。

朱轼这耿介的脾气,他怕他再晚节不保,现在乞骸骨,未必不是好事?

德亨问徐元正道:“这是怎么回事?”

徐元正将事情始末一说,德亨沉默了。

这老朱,可能还不知道自己是因为什么被请退的吧?

德亨对徐元正道:“您回头劝劝他,回乡教书育人,未必不是一桩佳话。”

徐元正却是正色道:“皇上停止了浙江省明年恩科,如果是因老臣之故,老臣愿辞官回乡,耕读育人,传播教化。”

德亨摆手,道:“不关你的事,如果你真有问题,先帝早就办你了,不能查嗣庭都死在了狱中,你还稳坐首辅之位。”

徐元正苦笑道:“先帝知我,今上知我,定王知我,然而,世人不知我,浙江士绅学子们,不知我。三人成虎,人言可畏,我坐在这首辅高位上,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又能自清、自静到何时呢?”

德亨:“……”

徐元正突然道:“定王殿下,老臣可否向您请个结果。”

德亨:“你说?”

徐元正:“如果有一日,老臣不得不退,老臣希望您能跟皇上谏言,让老臣做一图书管理员,了此晚年。”

德亨一愣,道:“让您做图书管理员岂不是太屈才了?”

徐元正:“臣愿效仿王公,为图书馆呕心沥血,燃尽余晖。”

王公,王顼龄,离世前一天,还拄着拐杖来看图书馆修建进程,此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亲眼看到图书馆开馆。

王公生前将自己毕生藏书都献给了图书馆。

开馆前,要在图书馆前立碑,德亨授意,特地将为建造图书馆出力、捐献图书的人名字刻录在石碑上,王顼龄和徐元正的名字也在上面,这是徐元正最大的骄傲。

他说他要在图书馆养老,德亨是可以理解的。

德亨道:“我会跟皇上说的。”

徐元正一拜:“多谢定王……”

德亨找到弘晖,说了徐元正的请托,然后问道:“现在就改革科举,是不是有些早了?”

弘晖道:“我想在明年试一试水,看看在没有浙江学子参考情况下,能试出多少人才来。”

在文教方面,不只是写八股文,其他诸如君子六艺、杂书解说等浙江学子普遍高于其他省份,且尤擅经史。可以说,浙江算是汉学传承最盛之地。

其次是河南,也就是中原腹地。

在没有经过预备,乍然增考科目,弘晖怕风头都被浙江学子给抢尽了,岂不是助长了浙江朋党的气焰。

德亨道:“江苏跟浙江情况差不多?”

弘晖:“保不齐就有浙江学生假托江苏考生来参考的,到时候抓一两个典型,顺带禁了江苏的科考就是了。”

德亨深吸一口气:“你就不怕物议沸腾吗?”

弘晖笑道:“那其他省份学子也太没气性了。先帝尸骨尤未寒,朕可不敢一上位就更改皇考之命。”

德亨摸了摸鼻子,弘晖一看他这反应就知道有他不知道的事情发生了,问道:“你有什么要跟我说的吗?”

德亨讪笑道:“我从西山来,才跟阿尔松阿说了,等百日之后,就放我府上秀女归家,自行聘嫁。”

弘晖:……

“你还跟谁说了?”

德亨举手立誓:“就跟他一个人说的。”

弘晖:“好办,朕给他写个条子,让他当没听到就行了。”说着写了一个批条,差人送去西山营造局。

德亨皱巴脸,这样一来,那几个秀女,岂不是要继续住他府上?

弘晖问道:“弘旦和瑛琦怎么样了?”

德亨:“他们还能怎么样?弘旦和梅朵马上就要大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