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从小佐领到摄政王 第584节(1 / 2)
新帝即位,同样对他无感,他不仅是先帝的人,还是科党,新帝停了浙江全省乡、会两试,就更加不会用他了。
好好一个状元,可惜了了。
但在德亨这里,是不存在人才可惜的。
德亨硬是从诸多人选中,将于振这位状元郎给巴拉出来,让他去鄂罗斯接范毓馪的摊子。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就先从万国会开始吧。
于振心下叫苦不迭,他不懂任何一门外语,他可以辞官不做,但他不敢。
况且,他也不想辞。
这可是万国来朝啊,看看范毓馪,他就能看到自己的以后。
所以,打起精神来干吧。
先从学习拉丁文开始。
对于振来说,学习拉丁文没有太大的难度,他博闻强识,图书馆里就有学习外文的教科书,再加上和耶稣教士练习口语,和理藩院学子们请教学习小窍门,在范毓馪见到他时,他已经能流利的用拉丁文朗诵诗歌了。
于振在范毓馪面前朗诵了一段,范毓馪为他鼓掌,笑赞道:“像是在唱赞诗。”
于振老脸微红,道:“就是跟耶稣教士学的,那什么圣母玛利亚的,学的我云里雾里的,只能依葫芦画瓢背诵,真正不解其意。”
范毓馪先是笑了一回,然后意有所指道:“其实,在国外,语言并不是最重要。”
于振精神一震,洗耳恭听道:“学生请先生教诲。”
范毓馪身子微微前倾,看着他的眼睛,道:“以一切手段,捍卫母国利益,这是我们的使命。”
“在中国,我们被叫做使臣,在欧洲,我们被叫做大使,外交家。”
“对诸方小国,行使皇帝陛下的权利。”
于振瞳孔骤缩,呼吸停止。
好一会,他才长长舒出一口气,敬畏的看着范毓馪。
范毓馪哈哈一笑,放松的坐了回去,回忆道:“我当年离开前夜,去拜访定王殿下,定王殿下就是这么训诫我的。现在,我将这几句话送给你,希望你能做到。”
“无愧于生养我们的母国。”
于振双眼从未如此亮过,郑重道:“谨遵,教诲。”
范毓馪对他的态度尚且满意,现在,就让他试试这位状元郎适不适合做外交家吧。
“我先带你认识一下欧洲诸国人种……”
第425章
礼部给的恩科时间是二月乡试, 三月会试,考虑要增考明数和明算两科,给考生多一点学习和复习的时间, 地方举子也要赶路入京,恩科便往后推了一个月,改为二月乡试,四月会试。
雍正四年落榜的举子, 隔了一年再来,北京城又有新变化。
永定门外十丈,二十丈处,各多出一条横向水泥路,宽二十米,中间划白线,让东西车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这两条东西向宽道和永定门中轴道路相交成一个“丰”, 奠定了门外基础格局。
西满东民, 北营南居,店铺林立, 瓦舍齐整,农田井然,是一处新兴起的繁华城市。
有名儿吗?
有啊,南外城,或者,小南外城。
因为北京城原本就是内城、外/南城的格局。
等城门外新兴起城镇之后, 名字就改为内城, 南城, 南外城、北外城、东外城这样的了。
南外城的洋人面孔比一年前看着多了些, 这也寻常,万国来朝会就在南海子召开,南海子最北离永定门也就十里路,相当近。
若是雍正四年的举子们觉着变化大,那么,对雍正元年、雍正二年的举子们来说,北京城的变化,就是天翻地覆了。
雍正元年他们来的时候,安定门外还是一片平坦,路上也都是赶路的车马行人,偶有摊子,也都是歇脚的茶摊和修整牛马的棚子。
剩下的就是大大小小的窝棚,和流连不散的灾民团伙。
短短四五年间,就多出来一座城?
有那老北京、或者京城来往北京的走商,就会告诉你,这样的城可不止一座,而是八座,全都是这几年间建成的。
绝对能惊掉所问之人的下巴。
这是真的吗?
要说一座城中,哪里人流最多,车马最频繁,自然是磨坊、粮店、饭馆这些地方了。
人以食为天嘛。
在这几年间,北京内城、南城的大、中小型碓房都陆续外搬了,剩下的都是大大小小的粮铺和用碓房改建的大型食堂、卖场。
城外的磨坊非常好找,建筑最高最阔人车最多的地方就是了。
为了减少噪音外扩,磕米机安装在场房内,如今,一般家庭都是拿钱或者粮票去城内粮铺购买所需,城外磕米机磨坊加工的都是粮铺和大户人家的粗米。
因为机器需要爱护,每天上午开动两次,下午开动两次,中间间隔半个时辰,所以,每一个磨坊门前都是车水马龙的,基本上每一辆车上都是各色粮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