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从小佐领到摄政王 第595节(2 / 2)
在这种情况下,罗布藏丹津一鼓动,可以想象,阿拉善王公会怎么做。
他们去到宁夏府,劫掠烧杀了那里的百姓。
当地官员,飞报朝廷,请求支援。
因为损失并不大阿拉善蒙古倒不是有良心,而是试探清廷态度,但性质恶劣,所以,这件军报,暂时压制住了,朝廷派遣理藩院和督察院官员,先去宁夏查探。
但用兵计划,现在就可以准备起来了。
在用兵之时,朝政一定要稳。
尤其是要上战场的八旗子弟。
八旗子弟享受了这么多年的优待,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接受和改变过来的。
而德亨所说,将勇武之八旗编制为陆军军队,享受更高规格的待遇,除家属外,将剩余不能采选入军队的,放旗为民,他们不能接受。
因为,有些人有自知之明,别说通过考试入选军队了,他们和他们的子弟可能连骑马射箭都荒废了,又怎么“入选”军队?
能入选的,只有显王、定王这一脉,就相当于,是将他们这些老牌勋贵废黜为庶人,显王和定王享受本属于他们的全部优待。
能接受才是奇怪。
但偏偏这些人,牢牢掌握着主奴观念根深蒂固的旗民和中低层八旗子弟,没有战事还好,可以通过编制变动,内外调动驻防,更新换代等方式,细水长流的改变。
但现在,阿拉善蒙古出乱子,青海战事在即,京内八旗,就必须要稳了。
稳的意思就是保持原状,甚至要优抚老牌勋贵。
所以,德亨不仅退让了,他还主动当朝向弘晖谢罪,自请削减俸禄和待遇,自禁于王府,以表示自己认错的端正态度。
嗯,此举一出,别说弘晖和允禩了,整个京城都沉默了。
就连在报纸上激战正酣的汉人们都哑火了一瞬,静悄悄的揣摩这位一向强势的定王,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没错,当德亨真的认错的时候,没有人相信他是在认错,都以为他是在憋大招。
而这个大招,一定会将他们打的七零八落,最后实现定王想要的最终目的。
他们有些慌了。
德亨:……
德亨郁闷问允禩:“我就这么让人害怕吗?”
允禩无奈道:“你说呢?”
两任帝王都奈何不了你,第三任帝王对你宠信有加,你在他们眼中,跟庞然大物和妖魔怪兽无异,你说他们怕不怕。
德亨幽幽叹息道:“我当自省。”
他明明一直在为他们谋福利,没有怎么着他们吧?
就在这种微妙的情势下,弘晖北巡异常顺利。
以往逃避北巡的八旗王公和子弟们,都争先恐后的报名,以期待皇帝能劝劝定王爷,他们八旗,是不可动摇的存在。
弘晖也需要这样的热情,就同意了。
七月北巡,有些晚了。
但自从上次雍正帝亲自北巡,已经过去四五年了,从康熙皇帝定下北巡的规矩开始,还是头一次间隔这么长时间,皇帝的脚没有踏足蒙古草原。
所以,不能说晚,只能说有必要。
此次北巡,弘晖带上了太后、皇后、贵妃和永璋等其他皇子皇弟公主,京城交由德亨镇守。
没有皇帝这尊大佛在京,汉人、尤其是江南三省士子、举子们甚嚣尘上,越发“无法无天”了。
德亨并不惯着他们,下令让步兵衙门抓捕了一些最嚣张闹事最欢的入了大狱。
他们似乎认定德亨是“仁德”听劝的人,抓捕一批人之后,他们就走上街头,聚众游行,德亨下令,再抓捕。
同时将名单传给两江总督李卫,下令,按照名单抓捕其家人师传同窗好友。
京城这边抓了再闹,那就再抓,最后抓的人心惶惶,其残酷程度,一点都不输他的养父雍正帝向着汉家读书人举起的屠刀。
这大半年以来的开放和顺利,让他们失了敬畏之心,这次雷霆抓捕,终于让这些无视国法的读书人发现,这位定王,是真的如传说中不好惹。
他,并不怕他们协众取理。
他,也并不如他之前表现出来的那般,包容甚至是站在他们这一边的。
最后,还是当朝首辅徐元正站出来,替这些江南读书人说话。
德亨好奇问徐元正道:“他们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徐元正苦笑,您都这么问了,难道不知道不明白吗?又何必来问我。
德亨:就是要亲耳听你说出来,我才好有理有据做下一步。
徐元正道:“他们请老夫代为上书朝廷,开明年正科。”
德亨:“明年并不是正科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