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2 / 2)

——当然,某个胳膊肘往外拐的兄弟除外。

当初选福晋,先帝都是问过他和弘昼意见的。他俩这才能幸运的娶到心仪的女子做嫡福晋。

先帝知道他看重富察氏,同样也看重富察氏的孩子们。这才对小时候的永琏多几分关注。

思及此,乾隆有些伤感的叹息一声。

“汗阿玛,您怎么了?”永琏好奇。

皇后也关心的看向乾隆。

“没事,”乾隆道:“过几日去雍和宫月祭,永琏也随朕一同去。”

先帝梓宫停放在雍和宫,按礼制,乾隆每月都要亲去祭拜。

但两位小皇子是不用去的。

永琏不知道这些,乾隆让他去,他就乖乖答应。据说在雍和宫许愿可灵验了……

好吧,这会儿雍和宫还不是寺庙,他不能对着雍正的梓宫许愿。

皇后见儿子答应,却有些迟疑,等到了长春宫,打发永琏回屋睡觉后,皇后才迟疑着跟乾隆商量,“您只带永琏去,是不是不太好?”

乾隆想了下,要在其他月份,带永琏去就去了

,孙儿给皇玛法上柱香磕个头再正常不过。

可明日自己刚宣布自己立了储君,没过两天就带着永琏去拜先帝。朝臣们把两件事连起来一琢磨,这秘密立储不是白搞了?

当然,本来也没什么悬念,长脑子的都知道他会选嫡子。

可该做的样子还是要做。

“那就把永璜也带上。”乾隆道。

皇后:“……”

怎么感觉有点熟悉,当年先帝立了自家爷当太子,又怕表现的太明显,有官员来攀附,有什么事儿,就拉上和亲王。

可这也就是掩耳盗铃罢了,谁是太子谁是顺带,朝臣们心里门儿清。

以后永璜、永琏大概又是一样的套路了。

这样也好,皇上重视永琏,永璜跟他同步,那肯定也不会忽视了永璜。

次日,永琏睡醒时,乾隆已经去上朝了。

妃嫔们来给皇后请安,永琏用过早膳就跑去找妹妹玩儿。

三格格有点奇怪地看看他,“二哥,你今日怎么不念书?”

永琏:“……”差点忘了,原身好学,虽未进尚书房,但每日早膳后就开始提前预习《论语》,偶尔也会读读圣祖爷的《庭训格言》。

他挠挠头,“二哥过几日就要进尚书房了,以后没什么机会陪你玩儿,所以就想趁这几天,多陪陪你。”

三格格一听,鼓了鼓脸颊,“你和大哥都要去读书,就剩我一个人了。”

“你也可以读书认字。”永琏道。

三格格骄傲的抬抬下巴,“我认识好几个字呢。”

“几个可不够,你要认识多多的字。”既然有这个条件,多学点东西总是好的。虽然历史上的和敬公主一辈子有人宠着,过得挺幸福,但如果她能多读些书,可以给下面的妹妹们开个好头。

乾隆宠女儿,应是不会反对公主们读书的。

公主们读了书,有了见识,说不定就有施展才能得机会。

永琏知道这很难,但先埋一颗种子再说。

三格格还真是个好学的宝宝,当即就拿来《百家姓》让永琏教她念。

妃嫔们离开后,皇后听嬷嬷说二阿哥去找三格格玩了,还有些奇怪,这孩子今日怎么偷懒了?

到东配殿一看,兄妹俩正挨在一起念《百家姓》,永琏念一句,三格格奶声奶气的跟着学一句。

皇后眼中不由含了笑意。

此时,乾隆刚当着九卿的面,写完密旨,将其珍而重之的放到了“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

这比先帝立储的时候还好猜。

现在皇上就俩儿子,大阿哥生母早逝,出身也不高,二阿哥中宫嫡出,得先帝赐名。

那密旨上写的,当然是后者的名字。

朝臣散去后,乾隆留庄亲王允禄,和亲王弘昼说话。

“永琏那孩子,对算学几何感兴趣,精通这方面的官员不多,朕又不想让传教士教他,思来想去,还是选宗室教他更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