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1 / 2)

至于宫中开支减少的事儿,永琏当然不知道。

乾隆笑着抱起宝贝女儿,“我们小钮伦真懂事,但再节省也不能只吃烤玉米当饭。”

“可二哥说,宫外很多小朋友都用玉米当饭。”钮伦道。

“那是宫外的老百姓,靠红薯、玉米、土豆这些来充饥。”太后笑道:“咱们宫里又不缺吃的。”

“充饥是什么意思?”弘曕问旁边的小侄子。

“就是说百姓吃不起米面等粮食,饿了只能用红薯、土豆这些填饱肚子。”永琏道。

屋里大人们听了这话,笑容都僵了下。

皇后觑一眼皇上神色,果见他面色微沉。

红薯土豆这些能在民间迅速推广开,正是因为它们能充饥。

即便有了这些作物,还是有不少百姓饿肚子。

他就问孩子们,“你们说说,怎样才能让百姓们都能吃上粮食?”

永璜猝不及防,汗阿玛怎么突然就考这么难的问题。他想了想道:“应减免赋税,让百姓们把种的粮留着自己吃。”

轻徭薄赋是师父们经常挂在嘴边的。

也是儒家仁政最典型的举措。

永琏暗暗腹诽,汗阿玛看似随口一问,但这可是历代帝王都没能解决的问题呢。

“减免赋税终究是有限的,朝廷也需要银钱做军费搞建设。”永琏道:“比较简单快速的法子就是让百姓开垦荒地。”

他说着看向乾隆,“儿子听阿桂师父说,朝廷不许汉人迁居关外,那边岂不是地广人稀?而且咱们满人不擅耕种,应该有很多荒地都没开垦出来吧。”

那可是土地肥沃的大东北啊!就算开垦出来种些玉米大豆,也能养活不少人了。

乾隆皱眉,“阿桂没说为何不让汉人去关外?”

“说了,”永琏道:“但是儿子认为那些理由都没有让老百姓吃饱饭重要。”

乾隆闻言一愣,说到民生社稷,太后、皇后都不太敢插话。弘曕、钮伦、永璋还听不太懂。

永璜能听懂,还附和地点了点小脑袋。

永琏见汗阿玛半晌不说话,就一脸无辜地眨眨眼睛,“难道汗阿玛不希望百姓们都吃饱饭吗?”

乾隆:“……”

这问题不可能有第二个答案。

就算是昏君,也不会希望自己的国家饿殍遍地。更何况,他可是立志成为明君的。

乾隆:“朕当然想。但是开垦荒地没你想得那么简单。”

他嘴上虽这么说,心里却有几分动摇。

永琏也不指望着就说服汗阿玛让汉人到关外。他看向弘曕,“该六叔回答了。”

弘曕一脸懵,“回答什么呀?”

太后哈哈笑道:“你六叔才多大,他不会。”

“那钮伦,钮伦来回答!”永琏道。

钮伦:“……那个,红薯烤焦了,咱们先吃红薯吧。”

众人都笑起来,太后忙让人把已经考好的红薯拿出来分了。

永璜、永琏一人分了半个。刚烤好的红薯果然很香甜。

太后就问民间都是怎么吃红薯的。

“朕听闻除了蒸红薯,还可以煮粥。”

太后和裕太妃都喜欢喝粥,太后就看向裕太妃,“咱改天也试试。”

众人又说笑一阵,小永璋困了,纯嫔带着孩子先告退。

太后知道乾隆和孩子们都是难得休息,就也让他们回去。哪怕补个觉也

好。

永璜、永琏却没回阿哥所,而是去长春宫陪妹妹玩儿。

这段时间不仅弘曕会背《三字经》了,小钮伦也学了许多新东西,《百家姓》背完,《千字文》也学了个开头。

“前儿额娘还教我写字了。”钮伦道:“我会哥哥们的名字。”

永琏就表示要看妹妹写的字,仨小孩跑去书房。

乾隆和皇后正在书房作画。

永琏一看汗阿玛画画就想起乾隆模仿沈周的《兰石小兔》,他刷手机刷到和原作的对比图,笑了好久。

汗阿玛不仅诗写的多,画也没少画,三百年后,全都是黑历史。

“汗阿玛,你再画什么呀?我也要画。”钮伦说着就要爬汗阿玛腿上,让汗阿玛带她一起画。

“钮伦,别打扰你汗阿玛。”旁边帮忙研墨的皇后道。

“没事没事,反正也是消遣,带上孩子们一起有何不可?”乾隆说着问怀里的女儿,“你看汗阿玛画的什么?”

钮伦看了看桌上的画,眼睛亮亮道:“汗阿玛画的小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