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1 / 2)

而且还有自己在呢,自己让百姓过几十年太平富足的日子,等永琏继位的时候,什么“剃头令”“圈地令”就没那么重要了。

这时,外面传来小钮伦的声音,“额娘说,时辰不早,二哥该回阿哥所睡觉了。”

乾隆闻言就笑起来,推推永琏,“行了,回去吧,二阿哥的睡觉时间雷打不动,朕都不能耽误。”

这肯定是皇后担心儿子被训斥,让钮伦来传话的。

父子俩心知肚明,但都不点破。永琏嘿嘿笑,跑去给妹妹开门,然后蹦蹦跳跳去前面跟额娘告辞。

永琏走后,乾隆才想起今日质问永琏的原因。

永琏以后要继承大统,有点危机意识是应该的。尚书房其他小孩有必要了解这些吗?

次日,乾隆还是召来阿桂,“你给尚书房的阿哥们讲这些居心何在?”

“回禀皇上,如果不了解当年的事儿,两位阿哥爷就无法理解圣祖爷、先帝爷面临的困难,便很难体会圣祖和先帝的英明伟大。”阿桂跪下道。

阿桂的想法很简单,当年那些事谁不知道啊,尚书房不讲,小阿哥们早晚也会知道的。没必要遮遮掩掩,以史为鉴,自家老祖宗的开国史难道不算吗?

他从小读汉人的四书五经长大,对当年满清入关的那些暴行十分不赞同,满人要想坐稳江山,必须以此为鉴,推行仁政。

当然,对着皇上就要换个说法。

乾隆闻言,眉头皱起又松开,好像有几分道理啊!

如果不提圈地令,那圣祖除鳌拜也不好讲了。还有圣祖下江南的用意以及笼络江南士绅的一系列举措。

如果不知道江南反清复明的势力多大,就体现不出圣祖爷这一系列举措有多成功。

圣祖是谁?那是他偶像,也必须是所有爱新觉罗子孙们的偶像!

最终,乾隆一句责怪阿桂的话也没说,还留他用了晚膳。

用膳时,君臣二人又说起惠民食堂,阿桂少不得奉承一番。

皇上只说不让在折子里称颂此事,却没说不让当面称颂。

阿桂称颂完皇上皇后太后以及宫里各位主子的恩德后,又状似无意地说,有官员也慕名而去,想尝尝御厨的手艺。

乾隆:“……?官员们要吃什么没有,非和百姓抢三文一碗的烩菜?”

阿桂道:“诸位大人都想体会陛下恩泽,自家珍馐再美味,也不及惠民食堂所售饭菜的万分之一。”

乾隆皱眉,真有官员让人去买,百姓们肯定不敢和这些人抢,内务府的人也不好得罪他们,长此以往“惠民”二字就成了笑话。

等阿桂走后,乾隆亲书“惠民食堂”四个大字,并做注解,所谓“惠民”,就是希望能惠及民人百姓,以后旗人并朝中所有有品阶的官员,都不得去惠民食堂以及分发剩饭的地方和百姓抢,一旦被发现,严惩不贷。

开国以来,大多数政令都是旗人允许的事情民人不允许,官员允许之事百姓不允许,还第一次听说,民人百姓能做,但官员旗人不行的。

很多百姓看懂皇上御笔亲书的规定后都傻眼了,立刻痛哭流涕,跪下磕头。

等二月下旬乾隆奉移孝敬宪皇后梓宫去泰陵时,又减免了沿途百姓今年的田亩税。

乾隆元年的已经免过了,这就意味着沿途百姓两年不用交税,再加上之前惠民食堂之事,京城附近的百姓对乾隆这位新帝的崇敬难以言喻。

御驾经过时,百姓自发跪迎,哪怕官差侍卫不让靠近,他们也要在自家院中地头恭迎圣驾。

永琏得知此事,心情十分复杂,汗阿玛用宫里的剩菜剩饭就换来了百姓的真心爱戴。

封建帝王,何其阴险?何其狡诈?

而封建王朝的百姓们,又何其可悲可叹?

第31章 发挥余热

乾隆之所以限制官员和旗人去惠民食堂买饭,除了觉得他们在瞎凑热闹外,的确是想借机缓解旗民矛盾

让百姓们瞧瞧,他这个皇帝是跟百姓们站在一边的。

官员和旗人也不会因此就生出什么不满,一顿饭而已,又不是什么切实的利益。

不仅永琏看透了乾隆的小心思,张廷玉等人也都回过味来。

张廷玉叹了口气,皇上在某些方面,实在比先帝精明。

先帝兢兢业业十三年,致力于减轻底层百姓的负担,缓解士绅和底层百姓的矛盾。最后没落什么好,底层百姓只记住《大义觉迷录》里那些宫廷秘闻了。

但到了当今皇上这儿,百姓们提起宫里的太后、皇后和诸位阿哥,都是称颂的话。

大家都觉得皇上能听进去二阿哥的建议,可见父子感情很好,二阿哥又是中宫所出,间接证明帝后感情也十分和谐。

这回奉孝敬宪皇后的梓宫去泰陵,太后、裕太妃、皇后都一同前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