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1 / 2)

三人长得都很端正,但有个眉眼格外出众,唇红齿白浓眉大眼,漂亮却不失英气。

永琏猜测这个就是巴勒珠尔,果然,等三人跟他见礼时,这小男孩自报家门,“奴才色布腾巴勒珠尔给二阿哥请安。”

乾隆道:“你来得正好,以后他们在尚书房读书,你们要像自家兄弟一样相处。”

永琏点头,又对三人道:“在宫里别拘束,以后咱们一起玩儿。”

乾隆轻咳一声。

“当然,也要一起读书,听汗阿玛教诲。”永琏忙补充。

“这还差不多。”乾隆斜儿子一眼,“这么冷的天,不在屋里做功课,又跑来做什么?”

永琏很自然的坐到乾隆身边,笑眯眯道:“儿子想给报纸求个名字。”

他说着掏出一张纸,上面是他和弘晓取的几个名。

乾隆扫了一眼,随口念出来,“文报、大清文报、大清周报、国朝新闻。”他说着看向下面坐着的仨小孩,“你们觉得哪个好?”

三人连报纸是什么都不知道,当然不知如何挑选。

达都就说:“全听皇上的意思。”

乾隆觉得这小子在敷衍他,阿喇旺布则问了下报纸是个什么东西,然后开始掉书袋,最后得出结论,“文报”最好。

巴勒珠尔则道:“奴才以为新闻这两个字尤为重要,这报纸比起其他书籍,就贵在这个“新”字,寻人启事寻物启事如果是去年的,那也没什么用了,所以名字里还得有“新闻”这两个字。”

永琏闻言点头附和,报纸是有时效性的。这小子真正听懂了报纸的特点。

乾隆不置可否,先打发三人回去,又说过年期间京城街上热闹,让他们的家长带着他们四处逛逛。

三人应了一声,行礼告退。

乾隆这才让永琏铺纸研墨,御笔亲书了“国朝新闻”四个字。

这就是大清第一份报纸的名字了。

考虑到这年头的交通问题,这报纸每月只有三期。分别在初一、十一和廿十发行。

弘晓喜欢藏书,对直隶一带各书坊报房都很熟,很快就联系妥了。乾隆四年二月就可以发行第一期。

“正月初三,朕要在乾清宫宴请诸王大臣,并与众人联句庆贺新年,到时候选几篇好的,刊登在第一期上。”乾隆道。

永琏欣然同意,这报纸免不了歌功颂德,不过没关系,以后总有夹带私货的机会。

第一期除了乾隆预定好的诗词,永琏还打算发一篇禁毒小漫画,他都已经画好了。

乾隆在武英殿修书处给永琏他们隔了一个房间出来,又派了几名内务府笔帖式过来帮忙,永璜的表兄常明也被永琏安排进来。

孝期后的头一个新年,乾隆安排了各种庆祝活动。除了宴请王公大臣外,还要请太后再次去重华宫进宴,然后一家子去圆明园住。

喜欢热闹的乾隆已经开始期待过年期间的各种活动了,然而临近年关,却收到奏报,宁夏地震。

天灾伴随人祸,因为地震后百姓四散奔逃,许多人趁机偷盗抢掠,现在当地非常乱。连陕甘总督查郎阿都亲自去指挥赈灾,乾隆又派固原的绿营精锐赶去维持治安。

军机大臣班第也已经快马加鞭往宁夏赶,快过年了,如果没安抚好灾民,真的容易出乱子。

班第都出京了,甘肃巡抚才上奏,表示自己得知总督去了,也急忙赶往灾区。

乾隆气个半死,你这个巡抚是怎么当的?总督都亲往赈灾,你还在这做梦呢?

乾隆在谕旨里点名批评了甘肃巡抚。

因为甘肃去年开始推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士绅早有不满,但因为讷亲手段强硬,他们没敢闹。

这次地震让他们逮着机会了,聚众在官府门前闹事,就是因为朝廷改变了祖宗之法,才造成这么大的天灾。

乾隆的好心情就因为这事儿变得一团糟,他甚至想过停止推行官神一体当差纳粮,但这事儿是他在汗阿玛的魂魄前保证过的,再困难也要推行。

大年初三,乾隆在乾清宫宴请诸王、贝勒并大学士九卿,

共九十多人,乾隆作“洪钧气转叶韶年,”一句,官员们纷纷联句作诗。

永璜、永琏俩小孩不会作诗,只负责围观并夸夸。

这还是兄弟俩头一回参加这种对外宴席,本来他俩是可以不参加的,但乾隆现在觉得俩儿子对外朝的事情知道的太少了,有意让他们来见识见识。

永璜、永琏是真见识了大家歌功颂德的本事,尤其弘晓、允禧等人,那诗写的既喜庆又不谄媚,汗阿玛看的眉开眼笑。

永琏打算以后多向弘晓叔请教,毕竟他早晚也要写这类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