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1 / 2)

今年朝中商议决定,允许汉军旗出旗自谋生路,永琏和汗阿玛聊起这件事时,就提到了翻书房。

只让汉军旗人出旗,一是因为满人是自己人,朝廷当然先养满人,二也是因为很多满人养尊处优惯了,文不成武不就,让他们出旗,他们根本就养不活自己。

永琏就和汗阿玛说,这样下去满人只会更废物,翻书房翻译出那么多书,有多少满人读过?反而是那些翰林院的汉人官员在学。

“朝廷已经办了旗学,但并非所有人都是读书的料。”乾隆道:“满人还是应以弓马骑射为主。”他看满人就像看自己家人,不由自主的护短。

“可天下承平日久,不打仗的时候他们可怎么办?”永琏说。

乾隆挑挑眉,示意永琏说。

“就是因为朝廷给满人提供的太多了,很多人到旗学读书就是为了领津贴混日子,哪里是为了读书?依我看,应该设置严格的奖惩制度,考评下等的把钱粮让给考评上等的学生。”

旗学也有一些奖惩机制,但太好钻空子。很多旗人仍然浑水摸鱼,毕竟他们

就是不读书,也能混个差事,实在混不上差事,也有朝廷贴补。最差最差的大不了典卖房屋土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优待太多就会让他们失去谋生的本事,是在害他们。”永琏说着抱起在地上摊开肚皮让他摸的小猫,“就像清宁,被您精心喂着,它都没了捕食的能力。”

“说它干嘛。”听永琏说自己的爱猫,乾隆顿时不乐意了,把清宁夺过来温柔地摸着,“这是我们清宁命好,其他小猫羡慕还羡慕不来呢。”

永琏撇嘴:“……这幸亏您有钱,若您穷了养不起它,它出去觅食,岂不是要被其他小猫欺负?”

乾隆知道他话里有话,哼了一声。不过这确实是个很棘手的问题,朝廷无法给所有满人安排差事,他们又不能做生意,至少表面上不能,养活他们就是个问题,随着满军旗人口越来越多,到永琏继位时,会给朝廷造成更大的负担。

通过旗学的奖惩办法激励满人读书,倒也是个循序渐进的办法。乾隆就答应下来。

“今年事情太多,明年再安排。”乾隆道:“顺便给旗学加一些课程,我已经让你十六叔公领人编纂新教材了。”

永琏闻言,惊喜地睁大眼睛,“真的?是数学教材?”

乾隆点头,“以前的数学教材过时了,你十六叔公说要多加一些几何内容。”

永琏记得原本历史上十六叔公后来专注搞音乐去了,现在的工作重心却还在数学几何上。

在永琏看来,这是好事、

“还有《乾隆新要》也一定要学。”永琏道:“这是基础教材。”

乾隆颔首,“现在恐怕没几个人敢轻视此书了。”

今年乾隆召见新科进士们,随意问了个日心说相关的问题,其中三分之一都傻眼。

乾隆再次大发雷霆,在谕旨里把这些进士所在省份的学政臭骂一顿,并扣半年俸米。

这惩罚不可谓不重,各地官学开始重新学习《乾隆新要》,虽然朝廷没有明文规定,但很多官学都会在县试前加试《乾隆新要》

乾隆倒不是觉得日心说有多大意义,但这书名带了“乾隆”两个字,就不容轻视。

虽然《乾隆新要》里只是一些很浅显的内容,但能普及一点是一点。开了这个头,就会有人往这件事上动脑筋。

尚书房里弘曕、永璋他们也都要学《乾隆新要》,在永琏的建议下,尚书房每个教室都摆了简易版的地球仪。

永璋、永瑸,甚至连巴勒珠尔他们都知道亚细亚、利未亚。永璋还知道有位堂叔带着商队去了利未亚。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

在这样的环境下,粤海关弄回来一本《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允禄会洋文又精通算数,自告奋勇要带人翻译这本书。

这种在他爱好之内的事儿,他哪怕推了所有宴席,也一定要干的。

永璜因为学了洋文,永琏就建议他去给十六叔公帮忙。

永璜第一次找汗阿玛毛遂自荐,心中忐忑。乾隆却一口答应下来,还要让永璜挂名总负责。

允禄听说永璜的名字要排在自己前面,也不生气,他都这把年纪了,要这功劳没什么用,扶一把晚辈是应该的。

不到三个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就翻译好了,乾隆没怎么看懂,但听允禄和永琏都说这本书非常有意义。

正好今年秋收结束了,有些地方虽遇干旱,但因为有了蒸汽抽水机,收成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乾隆于是借机封赏两个儿子,皇长子永璜翻译有功,封定郡王,永琏发明蒸汽机,创办《国朝新闻》有功,封慧郡王。

两位郡王都举行了非常正式隆重的册封典礼。

永琏第一次穿上郡王吉服,乾隆这才意识到,原本胖乎乎的儿子今年瘦了不少,身量也长高了。已经褪去几分稚气,有了少年的挺拔俊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