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2 / 2)
太子欲言又止。
鸿月起身笑道:“我猜太子是为了缩减军费一事,不知如何上奏。”
她起身跪在殿前,朗声道:“若是为此事,鸿月也有几句真心话。只是不知父皇愿不愿意听我道来。”
“讲。”
“其一,汉军将士在军营里服役多年,其家中耕地或荒废已久,或卖给地主。由兵转农,一是耕地的技艺早已经生疏,二是饮食起居不如在军中,要靠天吃饭,心里必然会不平衡。”
太子赶紧站起来反驳道:“解甲归田,朝廷必然会予以补偿,他们去赎回来就是了。闲时为农,战时为兵,是大汉子民应尽的义务。凡是农户,谁不是靠天吃饭,难不成他们就高人一等吗?”
鸿月掷地有声:“将士们保家卫国有功,抛头颅洒热血,该有更好的待遇!否则还有谁愿意为国卖命!”
皇帝微微点头:“可还有?”
“其二,闲时农耕,战时作战,可能会导致大批田地因此抛荒。农户冬日里足不出户,要怎么保证回到战场还能做以一当十的将士?依儿臣所见,不如在京郊建盐铁厂,由朝廷统一管理,也更便于召回。”
她又接着列了七八条,最后将早已准备好的奏折呈上。
做完这一切,鸿月才偏过头来,看着太子刘据,笑道:“太子殿下。”
到你了。
那奏折写的一丝不苟,显然也是早有准备。
太子并不知这个姐姐的底,咬牙把自己的奏折也呈上。
皇上并不当场翻阅,而是让人摆宴:“今日不商国是,朕的后宫一聚,只想享天伦之乐。”
宫女端着各色佳肴鱼贯而入,太子却就有些坐立难安了,频频看着鸿月出神。
鸿月神色如常,紧跟母亲身后,又起身敬酒祝寿。
“皇后为朕治理后宫井井有条,教女也有方。”皇帝偏头看向卫子夫。
卫子夫柔声道:“民间说女儿随父,鸿月小时候就常常背诵皇上的诗赋,有鸿鹄之志。”
皇上没再接话,但显然很受用。
*
这天之后,军费并未如最初所言缩减大半。
年岁大些的士兵按照各自的愿望,也在京郊的庄子里得到了妥善安置,打铁制箭,填充军火。
若有盈余的铁,则向民间售卖,盈利留作军费补贴。
陈阿娇将宫内发生的事情加以编排,拖刘嫖传出宫去,百姓皆知鸿月公主识大体、顾大局,比而今的太子还要更有“天子相”。
很快就有了流言,说皇子个个软弱、不堪重用,不如卫长公主,天生就是做天子的料子。
“原先民间流传的是我‘金屋藏娇’,和刘彻‘青梅竹马’,或是我骄纵拔横,不是个好姑娘……而今这舆论也终于能让我扬眉吐气一次了。”
当年曾经重伤她的事情,而今终于成为了利器,被陈阿娇握在自己的手里。
刘嫖年岁越来越长,也到了身体衰弱的年纪,身边有两个孙女侍奉左右,已经不参与政事。
她不需要和并不恩爱的丈夫合葬,锦衣玉食、荣华富贵了一辈子,走到而今,没做过一件后悔的事情。
阿娇跟她说想回家,刘嫖也只给她回了一句话:“家里有钱养你。”
只是不知道还有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
近年来鸿月本身就深得民心,在陈阿娇和众人的推波助澜下,这样的传言压过了原本军营里的怨声载道。
整个军部已经有意无意站在了鸿月的身后。
中秋之前,皇上下了圣旨,让鸿月公主和太子一同入书院学习,还允许她在御书房中“听政事”、“上奏疏”。
起先朝廷中尚有老臣反对的声音,说公主不应干政。
皇上没有纳谏,而是下旨,允许公主入十三曹,让她能和太子一样,接触朝中一切要务。
鸿月深知父皇一直不悦十三曹常常联合上书规劝皇命,皇命难违这几个字不被十三曹的老东西们放在眼里。
而今许多公务都交由尚书处处理,鸿月去了并不能“学习要务”,反倒是平白添堵。
但这一点机会也不能放过。
她没有什么明面上的靠山,也也没有一条看得过去的后路。
因此也没有顾虑,杀人办事毫不手软。
十三曹后来传出的消息是,所有官员几乎都为鸿月的才干折服,对她满口夸赞,再无“女子干政”的怨言,而是力挺公主参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