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1 / 2)
“霍家三代武将守护西北几十年,这霍字旗可是过去从未出现的。”
尽管是在屋子里说话,老钱还是谨慎地压低了声音。
“所以坊间有不少人猜测,霍大将军是不是要带着西北军反了?”
顾喜喜虽然心中早已有数,但还是摆出惊讶的样子。
“若果真如此,岂不是天下大乱?”
老钱叹息,“就是说啊,大侄女,你一向比常人看的更远,这事你怎么看?”
顾喜喜反问,“若坊间揣测为真,钱叔,您比我看着这片土地的时日更长,见识的人和事更多,您对霍将军此举,如何作想?”
此言一出,屋内所有人都看向顾喜喜。
这个问题哪怕只是问出来,都是对现在朝廷的大逆不道。
但凡老钱的回答中出现同情,或者欣赏的意味,哪怕只有一点点,都算支持谋逆、诛九族的大罪!
老钱也神色复杂地望着顾喜喜,迟迟没有开口。
门帘掀开,石头捧着一碗梅子蜜茶进来,身后跟着晴儿小尾巴。
他俩并没察觉到屋内不同寻常的气氛。
石头笑呵呵说,“我俩在灶房一人喝了半碗,忍住了给大家留些。”
“喜喜姐不让我们去井边,我看水缸里的水也算清凉,就舀了些水,将罐子泡在洗菜盆里,免得放温乎了不好喝。”
石头说着话,走到老钱面前,双手递上汤碗。
“村长爷爷,这是我喜喜姐独家秘制的甜汤,可清凉可好喝了。”
“你快喝点,去去身上的热气。”
老钱看着小孩子殷切的眼神,笑着接下了碗,“多谢。”
他连喝了两大口,眉目猛然一展,“嗯,好喝!过瘾!”
晴儿天真道,“要是可以不吃饭,只喝甜汤就好了。”
不得不说孩子们回来的正好,众人都笑了,气氛也松弛下来。
安庆和觉得自己在场,钱村长跟喜喜说话可能有顾虑,便借口带两个孩子去院子里玩。
正当大家以为老钱不会再回答顾喜喜的问题时。
他忽然笑着看向顾喜喜,说,“比起两年前,我更不喜欢这两年的西北。”
“我一个平头百姓,自然是谁让我过好日子,我心里就向着谁。”
答案已经够清晰。
顾喜喜并不是有心给老钱挖坑。
她对本地的民生虽有自己的判断,但还是缺乏前后数年内的对比。
而老钱世代的本地人,是村长,也是对周边民生了解最多的人。
顾喜喜就是想听听,如老钱这样的本地百姓究竟怎么想的。
还好,老钱犹豫后选择了信任顾喜喜。
顾喜喜肃色道,“我与钱叔所想一致。”
西北军拨乱反正,有两个最大的优势。
其一,民心向背。
先帝猝然崩,幼帝登基后,一道接一道不顾民生民情的政令便下达地方。
远的地方不说,就是花池渡村所属的青田县,商、农两业明显不似从前繁华。
每年春天,粮价就会涨一涨,但老百姓口袋里的银钱、仓里的粮食却不增反减。
如老钱方才所说,谁顾及民生,百姓就会向着谁。
其二,名不正言不顺。
主少国疑,虽然由太后陪同幼主垂帘听政,但这位太后全然不懂政事。
真正的权力其实掌握在她身后的外戚之家。
年幼的皇帝不过是外公和舅舅们的傀儡罢了。
另外甚至还有传言,先帝毫无征兆骤然崩殂,乃太后与其父兄合谋弑君。
不然怎会一夜之间,先帝的亲信近臣死的死、贬的贬。
此时,顾喜喜倒是对慕南钊他们多了几分信心。
她稳定心神,问,“若有些事无可避免,眼下该考虑的是咱们村子将如何自处,又如何自保?”
老钱点头,“大侄女知我,我来主要还是为了这个。”
顾喜喜道,“钱叔知道,我与西北军的人有往来。”
“以我的了解,大将军治军严明,爱护百姓,有他在,军队再怎么行动至少会保证百姓的安全。”
“除了最初有一些出行的不便之外,其他日常生活,应该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另外,咱们身在西北境内,只要西北军连胜,外面的人打不进来,咱们就是安全的。”
老钱沉吟道,“有道理,我信你说的。”
朝廷允许地方适当向百姓增加赋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