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2 / 2)

乱蓬蓬的大胡子连接鬓角,遮住了多半张脸。

张婶有些吃惊,“这孩子!才多久不见,你咋把自己弄成这样了?”

安庆和浑身上下风尘仆仆,略显疲惫,那双蓝眼睛却依旧亮晶晶的,充斥着热情与活力。

他笑着跟张婶打了招呼,便急着喊叫:

“喜喜!喜喜!快出来!看我给你带了啥好东西!”

与此同时,老郎中向张婶解释,“说来也巧,我从张家村出来时,就听见小安喊我。”

“原来是他骑马正好从那经过,看见我了。”

“这小子硬是把我扶到马背上,一块骑着马回来。”

自打老郎中眼睛看不见,他已经记不得自己有多少年没骑乘过了。

今日倒是在黑暗中体验到了久违的风驰电掣之感。

到这会儿心还跳的有些快呢!

顾喜喜、吕晶闻声从屋里出来。

顾喜喜惊诧地打量安庆和,“你这是……什么状况?”

安庆和大步流星地走过来,将手中提着的一截竹筒递给顾喜喜。

他笑的神秘又欢快,“你打开看看就知道了!”

吕晶第一次见安庆和这个形象,有些不敢相认。

但听安庆和熟悉的声音,再看他肩头背着老郎中的药箱。

吕晶这才敢确定,眼前就是她认识的那唯一一个胡人朋友。

“安老板!你的胡子怎么……”

安庆和洒然一笑,“最近随商队到蜀地呆了一个多月。”

“成日钻在山里弄那些树苗,太累了就懒得刮脸。”

“况且身边都是商队那些糙老爷们,又不用见外人。”

“我便无需费时费力的秀外慧中了。”

又听见安庆和的成语乱炖,顾喜喜嘴角抽了抽,接过竹筒看去。

竹筒是南边出产的毛竹,足有小臂的粗细。

上端有一圈锯开的规则痕迹。

显然是被拆解成了装东西的容器,以及盖子,缝隙处以白蜡封印。

顾喜喜抬头看安庆和,“那我打开了?”

安庆和笑的满脸期待,“嗯,嗯!快开!”

顾喜喜扭了扭竹筒上端,待蜡封脱落后,用力将盖子拔出来。

吕晶在旁伸长了脖子,看见里面装的东西却不认识。

张婶也好奇地拉着老郎中凑过来。

顾喜喜伸指捏出一枚,举起来为大家解惑,“荔枝?”

安庆和欢快道,“喜喜!我就知道别人不认识的,你一定认识!”

顾喜喜冷汗,不知安庆和是天生神经大条,还是适应能力超群?

他就没觉得,她一个从小长在西北的人认识荔枝,很奇怪?

不过没被怀疑总归是好事。

顾喜喜捏着荔枝,问,“这是你从蜀地带回来的?”

岭南距离西北太过遥远。

就算商队拿到了朝廷最高等的通行符牒,快马奔跑,新鲜荔枝运不到西北就会腐坏。

唯有蜀地北部出产的荔枝,才有一点可能。

安庆和兴冲冲地点头,“对,就是在蜀地。”

“我在深山里发现这些从未见过的果树。”

“问当地向导,才知这便是荔枝。我就试了试,真的是太太太太好吃了!”

“绝对是咱们从没尝过的味道和口感!”

老郎中道,“老夫倒是知道荔枝。”

“药典有记载,荔枝多生于岭南,其果实性温味甘,补脾益肝养血,可止渴,益人颜色。”

“只可惜岭南路途遥远,我竟从未尝过。”

安庆和笑道,“现在就有了!”

“从前我也听其他商人说起岭南特产,其中就有这荔枝果。”

“没想到蜀地荒山中竟也能找到!”

顾喜喜有些恍然。

她曾看历史的气象记载,古时候的某几个阶段,蜀地比后世温暖许多。

所以有大范围的野生荔枝树。

后来随着温度逐渐降低,蜀地荔枝便只剩下很小的范围了。

如此可见,书中的历史、地理与现实世界很是相近。

安庆和催促道,“你们快点尝尝啊,一人一颗。”

“这东西特别容易腐坏,打开竹筒就要赶紧吃。”

“路上我买了些其他商队运鲜货的冰块,果子才没烂掉。”

他顿了顿,“不过我也不能确定果子里面还好着没,要尝着酸了就别吃。”

除了留给石头的那颗,大家各自拿了,正好一人一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