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2 / 2)

赵璋大摇大摆走上龙椅,岔开双腿懒洋洋地坐着。药效开始发作,身体燥热难耐,他扯开衣领,狼一般凶狠的眸子盯上了大长公主。

他忽然笑起来,皇姑母,你家发生的大案,朕已经派人去查。你女儿是天家血脉,岂能给区区一个寡妇当丫鬟?

说到此处,他还特意瞥了方众妙一眼,颇有些故意羞辱的意思。

方众妙低了低头。

大长公主藏在袖中的双手用力握紧,又极为克制地松开。

赵璋向前倾身,乐呵呵地说道:皇姑母,你也是看着朕长大的,你的女儿朕岂能亏待。朕赐她郡主之位,封号乐璋,学好规矩送入皇宫,由朕亲自抚养,你看如何?

大长公主恨不得冲上高台把这昏君一刀砍死。

但可悲的是,她知道自己若是那样做,大周很快就会发生内乱,进而被蛮夷的铁骑踏平。为了家国社稷,为了黎民百姓,她只能忍。

她面色铁青地拱拱手:谢皇上封赏。

半空中响起那道空灵的声音,【用平乐璋的名字当封号,这对赵华阳来说是莫大的羞辱。她把女儿送入皇宫不过是转个手,用不了多久,她女儿就会以和亲的名义出现在草原上。】

【这是以封赏为名进行的惩罚。皇权和宗室的权力正在碰撞。且看鹿死谁手吧。】

鹿死谁手?神谕也不知道最后的赢家是谁吗?

赵璋的野心燃烧成焚天之焰,阴鸷眼眸里的恶意几乎不加掩饰。他死死盯着大长公主,然后慢慢拿起沉重的玉玺。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他缓缓念诵这八个字,笑容逐渐变得癫狂。

谁能想到先太子当了那么多年储君,瑾王又是贵妃的儿子,另外那些兄弟个个母家显贵,得宠得势,这皇位最终却会落到他头上呢?

他母亲只是个小小宫女,他长到十二三岁,连父皇的面都没见过。他没有显赫的母家,也得不到任何宠爱。连洗恭桶的太监都看不起他。

谁能想到呢?他才是最后的赢家,他的天定的真龙!

赵璋展开早已写好的册封圣旨,一边哈哈大笑一边盖上玉玺。

大长公主依旧拱着手,低着头,极力克制着自己。谁能看见她几乎咬碎的满口银牙?谁能看见她眼里熊熊燃烧的怒火?

她忽然偏头看向方众妙,神色中带着一丝急躁。

方众妙,你不是说你能摧毁赵璋皇权天授的神圣吗?你倒是上啊!你看看,他竟然笑得比你还狂!这世上不能有人比你还狂!

第264章 窝里横

大长公主在心里嘶吼的话,方众妙一句都听不见。她还在研究衣袖上的那片纹样。

太监把圣旨卷好,走下高台递给大长公主。

大长公主看着圣旨,许久不动。

太监低头弓身,把圣旨高高捧起,极有耐心地等待着。

大长公主再度看了方众妙一眼,神情很是不甘。方众妙依旧看着那片纹样,思绪一片空白。

难道方众妙也被那场酷刑吓住了吗?面对赵璋这个杀人如草芥的昏君,她是不是产生了退意?她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黛石去和亲,还要双手把自己的全部家产奉上?

这不是你,方众妙!你不该像个软弱可欺的普通妇人,站在这里任人宰割!

大长公主心生怨愤的时候却忘了,她不软弱,也不可欺,更不普通,她是手握兵权的大长公主,是天潢贵胄,可她照样站在这里任人宰割。

方众妙瞥了大长公主一眼,唇角带上一丝讥讽的笑意。

大长公主脸色一黑,怒气陡然升腾。

就在此时,兵部尚书走到大殿最前方,捧着玉圭弯腰启奏:皇上,臣收到战报,蛮夷囤兵数十万,不日将对建康发起总攻。而今襄阳已破,若是建康也失守,恐怕临安将危在旦夕。我们已经弃了开封,若是再弃陪都,只怕大周社稷危矣!还请皇上发兵建康,予以反击!

大长公主的理智瞬间回笼。

是啊,她的忍辱负重,不就是因为大周即将国破吗?若是违抗圣旨,被剥夺兵权,她连保护大周的能力都没有。

一边是岌岌可危的家国,一边是失而复得的女儿。两相权衡,她已经知道该怎么选。

她绕过颁旨的太监,走到兵部尚书身边,高声说道:臣附议!

齐修越众而出,来到殿前,嗓音低沉:臣附议!

主战派纷纷出列附议。

议和派立刻跳出来反对,一个个冠冕堂皇,满口大义。

你们也知道襄阳城破,我军损失惨重,此时哪还有余力再发起一场战争?王大人,你说的容易,我问你粮饷哪里来?兵源哪里来?战马哪里来?你说予以反击,你用嘴反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