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1 / 2)

他也争取过,但没用,因为不符合并案的条件。

最后也只能按照自杀案来结案,并且林时当时的情况也确实是符合自杀,没有一点其他的线索。

顾白明白,林时的案子确实是和景山的案子没有什么共同点,除了那个一样的死亡时间。

但没有用,其他模式都不一样,光靠一个时间是没有办法并案的。

所以他现在也并不打算做并案,因为他要做的是给出犯罪嫌疑人的侧写,尽可能多给林时线索,抓人要林时还活着的时候抓,因为只有这样林时才能活下来。

于是,他道:“我知道,并案条件不允许,但我依旧认为这两起案子是同一个犯罪嫌疑人做下的,我看过景山几起案子的资料,犯罪嫌疑人是完美主义者,他不是随机挑选被害人而是有计划有固定性的挑选,这个暂时还不能完全确定是什么固定性,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单身,一个人住,女性。”

“但最后一名被害人却和前面的被害人有非常大的差别,那就是最后一名被害人不是单身而是已婚,并且有一个孩子,那个孩子夏队你应该知道是谁。”他看着夏队。

第132章

夏队长当然知道顾白说的是谁,当时最后一起案子出的时候,孩子都是他抱出来的。

沉默半晌,他道:“林时。”

顾白点头,“林时是这起案件中唯一的幸存者,我了解到林时有过失忆,所以我推断林时可能看到了什么,而犯罪嫌疑人一直没有出来犯案,有非常大的可能就是因为林时,最后林时死则是在完成犯罪嫌疑人对最后一起的完美犯罪。”

“我刚刚从邻居口中了解到,被害人并没有对外透露过林时的情况,平时也很少会回来这处老房子,其一就是在保护林时,这涉及到林时父亲因公殉职,导致除了他的家人以及父亲共事的同事外,很少有人知道林时,这就导致犯罪嫌疑人也没有见过林时,把被害人当成了他的目标,并且盯上被害人可能还有一个其他的特征,只是因为暂时还没有想到,所以无法确定这个特征到底是什么。”

“而这类犯罪嫌疑人很可能会重返现场,所以当时你们接到报案的时候,犯罪嫌疑人很可能就在现场并且看到了你们带出来的林时,这对他来说是耻辱,一个完美犯罪的瑕疵,所以他一定会杀林时,而且要选在同一天,同一个时间,这也是为了补上这个瑕疵。”

他将自己的推测道出。

至于为什么不是进行分尸,他觉得有可能犯罪嫌疑人对分尸男的起不了兴致,或者林时身上没有他要的特征,所以只要补上瑕疵就可以了。

也可能两者都是。

夏队长从口袋中摸出一盒烟,询问顾白要不要。

得到不要后,他自己拿出一支点燃抽了两口,低头想了一会儿,他道:“顾教授,你说的这个完美犯罪是什么意思?”

“类似强迫症,什么事都要做到最好,其中包括他离开的时候把门都关上,连屋里其他的门都关上,尸体每次摆放都一致,而他比强迫症要更严重,事事完美,最后一起犯罪是污点,林时的存在更是瑕疵,所以林时死在他被发现的位置,就是修补这个瑕疵。”顾白简单解释了一番。

夏队长也明白了,确实是没有想到还有这种。

他们传统刑侦,基本就是按照现场一步步推演,但顾白没有看过现场只是看了卷宗就能推出这些。

虽然所学并不一样,但最终的目的都是一致的。

想了想,他道:“我会再联系局里做并案处理。”

顾白没有应声,因为他本质的目的不是为了并案而是为林时做出最全面的侧写。

于是,他道:“夏队长,我想去看看其他几起案子的地方,可以吗?”

“可以,就是三十年,很多地方都拆了。”夏队长对此很无奈,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已经过去整整三十年,科技又在不断发展,许许多多的地方早就已经不是三十年前的样子了。

顾白同样明白,但还是要去查看,以及想要找找周围有没有还继续留着的邻居。

他道:“先去看看吧。”

夏队长也没有再说,领着他以及严胜一块儿去车上,同时让跟着的那名派出所民警先回去了。

派出所民警明白,点头开车离开。

*

车上,夏队长在前面开车,嘴里还叼着根烟。

严胜坐在副驾驶,顾白坐在后方。

紧接着,夏队长出声,“几个被害人的位置距离都比较远,但开车的话也要不了太多的时间,距离最近的那个是二十三岁的小姑娘,城里来的,那个房子是家里的老房子,和家里闹了矛盾到老房子散心的,家里人也都知道,本来想着过个一段时间她就回去了,结果人就死在那边了。”他说着声音都有些沉闷。

顾白看过几个人的资料,也看过笔录,知道他说的是谁,是1980,10月6号接到报警的被害人汪静,死亡时间是在十月五号。

因为比较偏乡下,汪静住的这个位置并没有被拆,依旧保留着原来的模样。

但周围的邻居搬的搬走的走,留下的也不多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