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1 / 2)
等风头过去了,母妃身边的女官,带着他回到母妃的祖籍生活,并且给他改了姓名。
名义上,女官是他的亲姑姑,他的父母双亡,寄养在姑姑家里。
因此,他跟着女官姓燕。
那一年,他不过七八岁的年纪,背负着血海深仇。
十几岁时,他金榜题名,这才重新回到都城,留在了楚明渊的身边,一心为复国筹谋,从来不会将心思放在无关紧要的人身上。
这世间的人,他分为两类。一类于他有用,一类于他无用。
可仪贞公主是一个意外。
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国寺。
那一年,他二十岁。
她十二岁。
他染了风寒,去了国寺清修,闲来无事便与虚清大师辩经,开释他心里积压的情绪。
那一日傍晚,他带着小沙弥从虚清大师的禅房出来,去往斋堂用膳。恰好经过国寺扩建的地儿,在那儿遇见了一个小丫头。
小丫头衣着朴素,乌黑柔顺的头发梳成双丫髻,绑着两根红色的绸带,再无别的装饰。
她挑着一担水,十分吃力地往斋堂的方向走去。
那细小的手臂,还没有她肩上的扁担粗。
只是,个人有个人的命运。
他并未往心里去,只当是一个过客。
自然也不会有怜悯之心。
反倒是一旁的小沙弥,解释小丫头在寺里挑水的缘由:“她是大周来北齐为质的仪贞公主,听说她的兄长病了,求着方丈收留她在寺里干活,给她一口饱饭吃就行了。”
“可是寺里的杂役有外门弟子做,自然也就用不着她。正好寺里扩建,方丈心肠慈悲,便留了她在寺里做一些粗使的活。”
“她瞧着年纪不大,瘦瘦小小的,力气倒是不小,干活不喊累,也不喊脏,比其他山下来寺里干活的壮汉还要卖力。晌午的饭食,她要一碗稀粥,一个馒头。只吃一碗稀粥,留下一个馒头。晚上的饭食,她便拿着两个馒头下山。”
“还是有一日,斋堂里的师兄瞧见她脸色苍白,额头上在冒虚汗,靠在山泉池子边上捧水喝。斋堂里的师兄懂一些个岐黄之术,给她把了脉,方才知道那是饿的。”
“一问之下,这才知道她一日就吃一碗稀粥,剩下的全给她的兄长吃了。师兄可怜她,自那以后就额外多给她一个馒头和一些斋菜。她也不白拿,下山之前会给斋堂挑几担水。”
他并不爱听旁人的闲话。
这一次,大抵是听到“仪贞公主”这几个字,方才听小沙弥讲了一路。
因为宫变之前,父皇与母后十分欣赏大周的孝恩皇后,说她一身戎装平乱定国,卸下一身戎装,亦能扶持大周先帝治理国家,实在是少见的奇女子,所以他对孝恩皇后有了印象。
直到靖安帝与仪贞公主来北齐为质。
探子将这个消息传信给他。
他这才知道大周先帝忌惮孝恩皇后,诛灭了孝恩皇后的九族,并且将她赐死。至于她所出的一双儿女,也被送到北齐为质。
那一刻,他只觉得世事无常。
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别的想法。
“砰”的一声闷响,从身后传过来。
他脚步一顿,转头望过去,只见仪贞公主摔倒在地上,木桶里的水打湿了她的衣裳。
大抵是摔伤了,仪贞公主趴在地上,一动不动。
小沙弥惊呼一声:“小施主。”说着,小沙弥急冲冲地跑了过去,小心翼翼地扶着仪贞公主站起来。
一站定,仪贞公主脸色“唰”地白了,膝盖一弯,往地上跪去。
千钧一发之际,他下意识地抓住仪贞公主的两条手臂,避免她跪在地上加重膝盖上的伤势。等他回过神来时,这才发觉自己究竟做了什么。
心软,于他这样的人而言,是致命的缺点。
难成大事。
他准备扶着仪贞公主在一旁的石头上坐下,敏锐地觉察到她的身体在发抖,似乎正在忍受着极大的痛苦。
忽然间,他的袖子一沉,低头看去。
只见一只手紧紧地攥着他的袖子,带着鼻音轻轻地喊了一声:“疼。”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才发现仪贞公主膝盖处的裙子,已经被鲜血染得通红,显然伤势极为严重。
他叹了一口气,终究是没有再顾及男女之防,打横抱着仪贞公主去了虚清大师的禅房。
虚清大师瞧见他去而复返,微微有些诧异,当看到他怀里的小丫头时,更是惊讶得扬起了眉毛,似乎没有想到他竟然会有多管闲事的一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