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1 / 2)
“明明是非黑白了然于心,偏偏要假装糊涂,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赵颐一瞬不瞬地注视着帝师,困惑道:“从我来到北齐之后,所发生的几桩大案来看,前朝的势力分明已经渗入朝廷,甚至是内廷。”
接着,他话音一转:“北齐帝昏迷不醒,右柱国把持朝政,朝堂内外一片混乱。这对前朝势力而言,是复国的最好时机,可他们却沉寂下去了。”
当初他借着抓捕前朝余孽的名义,安排了两拨人去国寺偷母妃的遗骸。其中一拨人在明面上抢,另一拨人则是从后山的盗洞潜进禅院,偷走母妃的遗骸。
然而,他们偷出来的木箱子,装着的并不是母妃的遗骸,而是几块石头。不仅如此,侍卫还在国寺山脚下的山洞里,找到了一块前朝太子的私印。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他第一次怀疑帝师是前朝的后裔。只不过,因为帝师要扶持他做北齐之主,这才打消了他的这个念头。
至于为什么他再次怀疑帝师是前朝后裔,那是因为背叛前朝的臣子,全都被帝师一一铲除了。
这绝对不是巧合。
所以,赵颐选择在承天殿与帝师见面,也是在这个行为暗示帝师,他已经猜到了帝师的真实身份。
这地下曾经埋藏着前朝太祖皇帝的雕像,重新得见天日之后,便轰然崩塌了。
他听说过一句话:雕像重见天日之时,便是复国之日。
可见前朝余孽复国的决心。
事实却恰恰相反。
前朝余孽毫无动静。
这一切原因,恐怕就在帝师身上。
赵颐询问道:“我想知道,你为什么选择我。”
“我恩怨分明,并不会将仇恨牵扯到无辜的人。虽然我想推翻楚家的江山,但我膝下并无子嗣,将来也是后继无人。”帝师断断续续地咳嗽,眉眼间的病气更重了几分:“至于为何扶持你,其一你母妃待我恩重如山,其二你与楚明渊并没有父子情谊,其三你心怀天下。无论哪一点,都是目前最合适的人选。”
这一番话,帝师隐晦的承认了自己的身份,的确是如赵颐猜想的那般,给出的这些理由也让赵颐无法反驳,但赵颐心里很清楚,帝师说的并不是实情。
“你母妃的遗骸,明日登基大典结束之后,谨言会给你送来。”帝师语气平静地说道:“你安排人护送她回大周,了却她的夙愿。”
说完这些话,帝师回转过身,迟缓地走到轮椅处,慢慢地坐下。
简单的动作,对帝师而言,极其的艰难。
他喘匀了呼吸,这才抬头看向赵颐。
只见青年的眉眼与故人肖似,任谁见过仪贞,都能认出赵颐是她的子嗣。赵颐的存在,何尝不是她生命的延续?
同样,也是她来过这个世间的见证。
可在最初,赵颐并不是在父母的期许中来到这个世间。
他并没有尽到身为一个血亲应尽的责任,只是把赵颐当作完成复国大业的一枚棋子,又怎么能让赵颐面对自己不堪的身世,背负着道德的枷锁呢?
临走之前,帝师语气轻缓地说道:“我把你卷入这纷乱的局势,定然要还你一个太平。”
这一句话像是字面意思,又像是还暗含着另一层深意。
赵颐留意到帝师眼眸里翻涌的复杂情绪,在顷刻间全都消散了,只剩下一片宁静淡然,仿佛天地万物,芸芸众生,与他再无羁绊。
帝师动作缓慢,且吃力地转动轮椅,朝着宫门驶去。
莫名地,赵颐上前几步,推着帝师往前走。
帝师手一顿,慢慢地搭在扶手上,一根根地收拢手指,虚握成拳。
守在门口的燕一听到轮椅驶来的声响,推开宫门进来,与赵颐交接。
赵颐收回手,目送燕一推着帝师,与天边最后一缕霞光,隐没在重重宫阙中。
他下意识地张开手,似乎想要抓住什么,却是什么也没有抓住。
不知过去了多久,江暮唤一声:“主子,我们回去吗?”
赵颐回过神来,神色恍惚地看向承天殿。
宫殿空空,四周寂寂,唯有雕梁画栋的琼楼,依稀可见往昔的繁华。
如今只余喧闹之后的萧索。
他独自去了熙宁宫,踏入大殿,便看见流月从内殿出来:“蛮蛮睡下了?”
流月毕恭毕敬地给赵颐行礼,“陛下,这一路舟车劳顿,娘娘累着了,身子有些吃不消,方才用完膳歇下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