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穿成历史名人的宠物 第63节(1 / 2)

李盛赶在他们暴露的前一刻把二凤生拉硬拽出来,带着人和亲卫去了太子宫中。

他一直让系统监视着这边,目的只有一个——让李世民能尽早插手,扯一层遮羞布把事情压下来,从而保住李承乾这个长子。

当然了,李世民不是为了李承乾,他是为了二凤。

根据史书记载,贞观十九年之后,李世民的身体便迅速衰败下去,明明在此之前还能带着人出去跑马,带着大军从山坡下往下冲,身体硬朗得很。

那这期间发生了什么呢?

——贞观十八年十二月辛丑,庶人乘乾死。

一向喜爱的长子死去,把李世民打击得老了好几岁。

李盛的想法很单纯——给李世民一个理由,让他可以不用把李承乾贬到那么远的地方,可以把儿子的命保得久一些。

按这样,是不是,二凤也可以活得久一些?

李盛苦心孤诣,但是李承乾在被当场抓获后却很不恭敬,气得李盛上去越过二凤给了他一蹄子,踹到了人肩膀上,李承乾当时就摔在地下了。

md不懂事的不孝子!

李承乾瞪大眼睛看着面前的飒露紫,他小时候,飒露紫会眼神温柔地看着他,俯下身子让他在背上趴着,但是现在,紫色大马凶神恶煞地看着他。

他呆住了,也就没有当着众人的面说出更多狂悖之言来。

李世民返回太极宫中,便有大臣来问询,更有李治和李泰来看望父皇。

李盛还在旁边,听着李泰在那看似闻言宽慰实则火上浇油,再看着旁边李世民神情郁郁,一时间竟然也没有人能阻止李泰。

没人敢过去说话,李盛敢。

他一尾巴糊在李泰这个小胖墩的脸上,然后转过头眼神沉沉地盯住他——tm给老子闭嘴!再说胡话惹你爹伤心我还揍你!

收拾完这个,他又转头盯住李治,看着这小子瑟缩了一下,然后乖巧地让人传太医过来,这才转过头来眼神担忧地看着二凤。

十七年四月,承乾自请废太子位,改封郡王,令其就藩,无诏不可出。

同月,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

第92章

自从立了李治为皇太子,李世民就忙了起来。

在他眼里,自家小儿子那是温软良善的正人君子,自小便乖巧守礼。

这个性子,若是做藩王,那自然是无碍,说不得还更让新君放心;但是,眼下,要做皇帝,就不能这么软和了,既然如此,他这个做父亲的,若不给他把前路趟平了,怎可安心?

贞观十七年四月,在立晋王为太子后,李世民便安排了一些人事变动。

以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司空、梁国公房玄龄为太子太傅;宋国公萧瑀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英国公李世勣为太子詹事。

在这些人中,长孙无忌是皇亲兼开国重臣,如今李承乾被废,李泰失礼于皇父,不光为了自己,便是为了长孙家族,他拼了死命也会护住亲妹妹的最后一个儿子;

而自从贞观四年杜如晦去世之后,房玄龄便是谋臣中的的老大,是贞观一朝文臣旗帜;

萧瑀,是旧隋萧皇后亲弟弟,有他在,可安定一应旧隋官员;

最后一个李世勣,就更明白了,他的名字,便是军权的象征。

而再看这些人一连串的官位名称,都带着“太子”俩字,便可得知,这些人,都是李世民为李治安排的后盾,他在一日,老臣们便在头上顶了个太子的戳儿,自然要尽心教诲辅佐太子;假如天不垂怜,他也是四五十岁的人了,若有个万一,这些人便是顾命大臣,要保着少帝登基。

贞观十八年,令黄门侍郎褚遂良参与朝政,同时,李世民也带着李治开始熟悉朝堂。

十八年冬日十月,李世民初置太子司议郎官员,便是太子班底了。

同时,在这一年冬天,李世民定下要出兵高丽,同时,令太子监国。

他要在生前为雉奴把周边势力平一平,另外,太子也需要一个机会锻炼,熟悉一下朝中诸公的脾气秉性、才干能为。

李世民时隔多年亲自领兵,本来想着飒露紫也已不复当年还是不要带他去冒险了,于是便要另带一匹马去,李盛不高兴,老子年年倒贴积分保持身体就是为了能陪着你,结果你去打仗居然不带我?!!!

李盛这些年被惯得很有些脾气,于是大摇大摆地跑到太极宫门外面开始嚎叫,当时候一堆将领正围着沙盘跟陛下研究战术,听到叫声抬头一看,就瞄见老大脸色有些不自然,嗯,他们是很想回过头看看的,但是没好意思。

还是旁边的李治拱手请示出去安抚大马了。

李盛嚎了几声,还去旁边的池子里喝了一回水,然后又回来接着嚎,殿门口守门的一排亲兵仿佛看不见一样。

咳,他们来这给陛下看门的第一天,除了规矩,记得最牢的就是上任亲卫队前辈的嘱咐——“飒露紫干什么都轮不到咱们插手。”

于是,等皇太子出来的时候,门口的人们很是松了一口气,尤其是那个在荷包里带了糖块的,刚才飒露紫才凑过来闻闻,他都不知道要不要给!

看见李治出来,李盛过去蹭着他的袖子走过,然后就被带去偏殿吃果干了。

等李世民那边散了,爷俩过来说话,旁边李盛不高兴地喷了个响鼻,被呼噜呼噜鬃毛:“飒露紫若要去,便去吧,只怕将来能出去跑一跑散一散的机会也少了。”

李盛甩甩尾巴——那可呗,周边都快让你揍了一个遍了。

大军开拔之前,李盛去找过一次李治,叼着一块山楂去的,去之后就把山楂放在他的书桌上,然后从旁边的花盆里咬了一朵小白花下来放在山楂旁边,大眼睛温润地看着李治。

李治愣了一下,但随后便领会了李盛的意思,他把那朵花放在山楂果子上面,不自觉叹了一口气。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棠棣花,便是山楂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