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穿成历史名人的宠物 第245节(1 / 2)
在后世,很多学者认为,这场争论中哪怕有秦始皇站台郡县制,但仍然暴露出了儒家与法家之争。
儒家笃信圣王之治,在感情上支持怀念的是西周的封王制度;
而法家学者主张与时俱进,摒弃宗法政治,因此他们对国家政治制度的设想就更理智,也更容易倒向郡县集权制。
李盛想到这时候法家学者如李斯等人的风光得意,再看看儒家逐渐没落,心中都不由得感慨万千,谁能想到呢,就在汉朝,他跟着刘彻的时候,已经是西风压倒了东风,那会儿满朝皆是儒家子弟,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便是如此了。
但是他知道儒家后面还会崛起,眼下的儒家学派可不知道,他们急得很,对于法家学派在朝野的风光,那是又气又恨啊。
两方矛盾渐生,终于,在一次宴席上,就爆发了冲突。
这一年过年的时候,嬴政在宫中大摆宴席,百官纷纷向陛下祝酒,不可避免的,当然是也要进行一些歌功颂德的政治流程。
周仆射,大名周青臣的一位大臣,祝酒词就说到了嬴政的心坎里,拍龙屁拍得人很高兴。
“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
听听,说得多好听啊。
嬴政就听得很开心啊,笑呵呵地满饮酒杯。
但是坐席中有人不高兴了,谁呢,齐地博士淳于越。
他就像是受了什么刺激一样,啪——一下就从自己的座位上站起来,开始一顿输出。
“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虽有海内,然子弟为匹夫,无辅拂,何以相救哉?”
“臣闻,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也。”
概括一下,淳于越觉得嬴政采取郡县制本来就是错的,你周青臣还把这件事当成陛下的功劳来阿谀奉承讨巧献媚,你不是忠臣!
忠臣应该面陈君王之过,你居然颠倒黑白把过错说成功劳!你不配为官!
真是太离谱了!
李盛当时就趴在自己的位置上啃骨头玩儿,听了这话往下一看,嗯,果然,大家都有点愣,不止他一个觉得淳于越有点过分,有事儿可以朝会上说,这一场宴席,宫中与朝中一起筹办了十几天,好好的气氛都被你搅和了。
再往左边扭头一看,好家伙,周青臣这都红温了,别说耳朵脖子,连眼睛都气红了,站起来在那气息都急促起来,看起来都想扑上去掐淳于越脖子。
大好的日子,陛下延请百官同乐,大家都高高兴兴的,他只是顺着这个气氛奉承一下陛下,他招谁惹谁了?淳于越这个狗东西就跟疯了一样!
嬴政也不大高兴,但是他还是压住了场面,举杯邀共饮,令将此事“下其议”。
也就是交给群臣讨论。
第二天李盛就去看热闹了,本场辩论赛,由法家正派学者、同时也是郡县制坚定支持者——李斯选手激情出战。
李斯果然出口点七寸:“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反也,时变异也。”
首先说明,时代在变化,哪怕是你淳于越所说的先人之治,也是有其不同的。
然后下定论:“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
最后,李斯看了一眼淳于越,还进行了一下人身攻击:“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
你们这些愚蠢固执的迂腐之人,知道个屁啊!
哦豁,李盛看向那边的淳于越,嗯,好像气得要昏过去了,李斯这攻击力果然很强。
第370章
辩论刚开始没多久,李斯就三言两语把淳于越说得破防了,但是接下来的事情走向说明,这只是淳于越自己能承受的极限,可不是李斯战力的极限。
就在淳于越被身后的人扶住后,李斯看了一眼那边的儒学推崇者们一眼,虽然没说什么,但是那满含深意又极度蔑视的眼神,已经足够让人恼恨了。
李盛趴在台子上,默默给李斯配上背景音:“你们这群菜比!”
李斯说完后并没有退回去,而是继续发力,但这一回,李斯所言所指,可不只是封王制度与郡县制度的矛盾了,他剑锋所指,是如今秦朝国内的文化舆论境况。
“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而今天下已定,法令一出,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然,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霍乱黔首,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入则心非,出则巷议,率群下以造谤。”
李斯的政治思想与嬴政高度统一,“政统归一”是必然的结果,那既然如此,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游学争论的文化背景就必须被改变。
在乱世之中,不同的诸侯国为了寻求强兵富国之道,各有尊贬,因此各种学家的存在是合理的,也是能促进思想交流,有助于文化进步的。
但是现在不同,嬴政已经统一了天下,他不需要有那么多思想的碰撞了,无论是朝中百官,还是平民百姓,更甚者奴仆下者,你们最好都老老实实听皇帝的!
站在后世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文化专制,但是在嬴政的时代,文化专制,也是他维护统治的一种必要方式。
尤其是在六国遗民数量众多,且时常有大大小小叛乱的情况下。
但是李斯这话儒家学者们可就不爱听了,什么叫”道古害今”?什么叫“率群下以造谤?”
我们确实是反对郡县制,但是我们那是耿正肯言,我们那是忠心陛下,是为了大秦的千秋万代!
就算是我们在自己的小团伙内有些过激的言论,但是我们出发点是好的啊!我们都是为了大秦的天下啊!
你李斯就是公报私仇,你就是恨不得陛下只信你们法家的人,你这个意图把控言路,不公不诚的小人!!!
这会儿的朝堂虽然也有规矩,但是远远没有后世那么规矩,春秋战国时代很流行辩论的,所以这会儿的朝堂上也经常有大臣们互相辩言。
儒家学者们纷纷激动起来了,见鬼的李斯,大家好好地说着正事,你怎么还扩大战场,扯到百家学派上去了,还给我们扣锅!
于是这边也有不少人纷纷站起来反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