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穿成历史名人的宠物 第254节(2 / 2)

扶苏静静听完了一切,抬头看向尉缭子:“太傅,依照秦律,该当如何呢?”

“杖五十,徒八年,其共事而未察者,责以半数。”

这就是必须要牵连了。

扶苏皱起眉头,共事的那些人,只是没有上报而已,也要罚得这么重吗?

李盛摇摇尾巴,带着他去了附近的村落,看了那些役夫的家中。

有的是为了让家中青壮能不受苦,一家老小省吃俭用的;有的是拿不出钱来只能尽量送去些吃食的;有的是连吃食都是从牙缝里挤出来,本就缺衣少食,又要干重活儿,已经病倒后被带回家中养病的......

最可怜的那一家,李盛带着扶苏去看了他们的食物,说得残酷一点,连扶苏的马,都比他们一家人吃得好很多。

那些公事的官员,明知此事,平时不阻止不上报,见了尉缭子一行人,也未有任何举动,见而不为,便是渎职了。

若是姑息,那下次怎么办?罪首会更肆无忌惮,旁观官吏会更沉默无视。

理想状态是见而举察,一心为公,但是人皆有私心,这样的清明景象不会出现。

但也不能这样放过。

扶苏生长于宫室,年纪又小,一时见了这等情景,心里又是难受又是愤怒,看着尉缭子处置了那些人又回报咸阳,夜里抱着虎虎的一只爪垫一直很闷。

“虎虎,要怎样治理天下,他们才能吃上饭呢?”

“父皇一定要修建这些路吗?”

“怎么能有那么坏的官吏呢?”

这就是这次出行的意义所在了。

不见民生,如何能治理万民?

不见苦痛,又如何能抛却软弱,坚信法理不容情呢?

就是吧,孩子还小,一时间接受不了,emo了。

李盛跳下马车,去后面的车上把尉缭子拽过来,得及时给扶苏进行心理疏导啊。

第383章

尉缭子是个非常卓越的军事家,是个目光高远的政治家,是个自成体系的思想家,但是呢,人无完人,眼下看来,他就不是个好的心理学家和幼儿教育家——在尉缭子上了扶苏的马车后,李盛为了给他们师生俩腾出空来好好说话,自己就跳下了马车在外面趴着,越听越皱眉。

秦国朝堂上,扶苏几乎是默认的继承人,独住一宫的超额待遇,帝王皇父的亲自教导,悉心择选的重臣太傅,名臣之后的伴读好友,这一切,都意味着嬴政眼下最看重的就是他的长公子。

也因此,尉缭子在教导扶苏的时候,往往不只将他看做一个幼童,而是更多地把他看做将来的继承人,大秦的下一任帝王,今日长公子看了这件事后,心绪烦闷慌乱,在尉缭子看来,就未免有些格局太小了。

于是,他悉心教导起来,而今大战之后天下疲敝,百废待兴,陆路水路,长城水利,哪一样都要修起来,不是陛下不爱民,而是时局如此,且朝局初定,正是严明律法的时候,这些人就该做个范例警示后人。

殿下您看了这些,正该明见此理,努力进学潜心听讲,将来才能帮陛下治理好国家啊。

说得都很对,但是扶苏这会儿听不进去啊。

他只觉得人心可怖庶民艰苦,天下事又多又繁杂,脑子里一团乱。

父皇说他自己这一代,当安天下,将来自己就要治天下,要使天下百姓衣食不缺民安国顺。

可是,他能行吗?他看到那几个暗中使坏的官吏,都还傻傻地想宽恕他们,他是不是一点都不聪明?他真能担得起这么重的责任么?

如果扶苏是刘彻那种狂拽酷霸炫的绝对自信性格,这会儿就不用李盛操心了,他不会怀疑自己不够厉害,只会愤怒居然有人敢愚弄他。

但扶苏性格中有更温柔软弱的一面,若是再过几年磨炼,他会把这一面藏进心底,变成一位端方睿智的太子殿下,但是现在,他还太小了,心态不稳也是正常。

嗨呀,尉缭子也真是的!

孩子这会儿心里正乱着呢,你还在这儿给他加担子,他不是更没主心骨了?

大老虎站起来,两只后腿支撑身体,两只前爪扒拉开马车的帘子,把自己的大头塞进去,恨铁不成钢地瞪了尉缭子一眼,然后想把扶苏拽出来走一走放松一下。

扶苏眼睛有点红,觉得自己有些失态,小朋友不想出去,于是李盛跳上马车,一爪子把尉缭子从马车上蹬下来,自己趴下哄小孩儿。

大老虎的怀里软乎乎暖茸茸,扶苏把自己整个人都埋进去,抱着一只爪垫,闭上眼睛不肯说话。

不说就不说吧,毛茸茸大可爱的温暖抱抱也可以治愈人心。

夜里,尉缭子来河边找到正在被护卫队围着梳毛的大老虎:“虎君,接下来就不该让长公子再看这些了,以免总是伤心,损了心志”。

好好地把人带回来,蔫吧地带回去,他这也交不了差啊。

李盛抬起一只爪子晃了晃:不行,就得看,继续看,多看!

尉缭子昨天安慰人的话说的时机不对,但是道理是对的。

就算他心疼扶苏,但他也非常理智地明白一件事:如果扶苏要继承大位,那这种磨炼心智查解民生的经历,就不能免去——嬴政小时候就缺乏这种教育,你看现在长大了就很有点儿败家子儿的倾向。

心里承受能力是锻炼出来的,要登临皇位执掌天下,将来水患干旱天灾人祸多了,哪一样都要皇帝拿主意,一心里难受就打道回府怎么行?

接下来的几天,李盛带着扶苏去看了更多的事情。

百姓之艰难,在稼樯之间,在山石之间,在昔年刀枪的威逼里,在官吏手中的役夫名册上,在每年秋天交上的赋税官粮量斗中。

农事不安则天下乱,为利农事,嬴政在登基后不久便在多地兴修水利,郑国渠耗费数年之力,建成后灌溉关中地,收粮亿万。

灵渠联通湘江与珠江,不光能饮水浇灌,还能运粮运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