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2 / 2)

“算了吧,我那是铁饭碗,是说丢就能丢的?”江梨果马上反驳道。

江父在旁边听了也不高兴,“你二哥这个工作,当年是你老爹我求爷爷告奶奶,花了多少钱才疏通关系办下来的,你倒好,一句话就让他把工作扔了,出来做生意,有赚有赔的,怎么比得上在厂里上班安稳。”

人各有志,江梨也不打算去说服他们,等过几年,看到大家都赚了钱,他们自己就会改变想法。

江梨现在抱着狡兔三窟的想法,二来也是为了提高产量,在本地又租了一个房子,用她二姨的名字开了一处家庭作坊(也是为了能分开报税),直接让她娘去管。

江母一边担心自己管不来,一边又跃跃欲试。

“就是找人做文胸,一些简单工序外包给街道上专接零活的女人做,关键工序找老师傅做,场地、缝纫机都给你准备好,你就负责盯着他们按时按质按量交货就行。”江梨道。

江母听她一说,又觉得不难。

她要开始‘上班’,觉得不能再穿平时家里穿的大褂,把女儿以前给买的,她一直舍不得穿的衣服拿出来,还对江父说:“我以后要管着作坊,没时间给你做饭了,你就自己在食堂吃点回来吧,对了,吃完了再帮我带一份。”

江父撇撇嘴,觉得她还没走马上任就已经飘起来了。

之前女儿给她开了三百一个月的工资,她在家里说话嗓门就高了,现在让她去管作坊,以后更不得了!

江母这些年一直没有工作。她娘家是村里的,三个姐妹当年就属她嫁得最好,从村子里直接嫁到县城,实现了两级跨跃,村子里的同龄姑娘哪个不羡慕她。

当年江父跟着师傅到镇上烧大席,办喜事那家正好是江母的亲戚,两人就这么遇上了,江母年轻的时候是村里有名的漂亮姑娘,到了年岁,来提亲的人很多,江父一眼看中她也是正常。

本来江父的爹娘不同意这门亲事,又不是娶不到媳妇,为什么要娶个农村姑娘,嫁进来没有工作,以后只能靠儿子一个人养家。但是江父就认这定了江母,非要娶她,家里人拗不过他,最后也同意了。

江母刚进门那几年,也没少受公婆的气,后来分家出去,江父干厨师不仅有工资,偶尔还能弄点东西回来补贴家里,日子倒是不难过,她自己也会上街道去接点零活做,头些年糊纸盒,钉衣服钮扣、还干过茶厂的临时工,茶叶采摘的时候,戴着斗笠出去摘*茶叶,等儿女一个个拉拔大了,成家立业,他们大事完成,不用再帮衬,就不那么累了。

只是江母没想到,临到老了,女儿倒是给她安排了一份工作,还直接是干管人的活,她心里难免激动。

金惠英原先联系的服装厂的人,都不愿意跟着她跑去武义县接活,现在江梨在本地又办了一家作坊,他们正好过来这边帮忙了。

他们都是属于零工,不算正式在编人员,江梨为了享受街道能申请到的税收优惠,特地找上张大妈,让她帮忙联系几个手艺好能干活的人。

张大妈接了这个事也很高兴,街道这些年最愁的是什么,就是在册的失业青年太多。几年前有一段时间是知青返城潮,县里也回来了一批知青,更是天天闹着让街道解决工作。

每当有失业青年或者他们家里人找上街道,张大妈都会劝他们自谋生计,说现在很多农村青年,去外地跑供销,在本地开作坊,或者自己找个买卖干个体户,都是出路,不要一门心思认定了要进厂子。

她的话倒是真心实意,找上来的人家却不这么认为,觉得她是搪塞,说他们是居民户口,和农村人不一样,国家就有义务给他们安排工作。

反正解决失业青年就业问题,一直是街道的重要任务之一。

张大妈前段时间特地给江梨送去了红鸡蛋,她女儿刚给她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外孙子,她专门来感谢江梨介绍他们去看中医,她还要给林川柏包一个红包,被江梨婉拒了,说他肯定不会收的。

这次张大妈知道江梨这边开的作坊要招人,很积级的帮忙联系合适的人,她还说,一定会找几个老实可靠的人。

张大妈还主动提到,多解决几个岗位,街道就能帮忙多申请一些政策上的优惠措施,江梨就是冲着这个事才找上街道招人的,听了当然满意。

家庭小作坊不像开工厂那么麻烦,只要缝纫机和人到了,就能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