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8章 战损这么大?(2 / 2)
第一轮齐射的破甲箭在空中划出七十道黑线,正在砍杀步兵的契丹先锋突然人仰马翻!
有的骑兵被一箭射穿喉咙!
有的骑兵被射中坐骑!
有一个骑兵甚至被箭矢贯穿铁胄之后,整个人被带得倒飞出去,又钉死在了后方的一个骑兵身上!
但有的箭矢落空了,有的箭矢擦著鎧甲爆出一串火星飞掠而过!
第一轮齐射死伤四十余骑!
但死者不坠马!铁骑衝锋如怒海狂潮、势不可挡!
当宋军准备发射第二轮箭雨时,铁林军已经返杀宋军大阵,双方再次胶著在一起,弓弩手无法锁定目標,不敢隨意出箭!
直到骑兵大军杀穿宋军大阵后,双方拉开了一定距离,神臂弓弩手才射出第二轮箭雨!但也不过二百支!这次契丹骑兵有了防范,竟然纷纷举起了藤甲盾牌抵挡!
巨弩虽然射穿了藤甲盾牌,但箭势已衰,无法再攻破重甲,骑兵们几乎再未受到伤害!
契丹重甲骑兵隨即快速收回藤甲盾牌、將马槊掛於鉤、举弓朝宋军步兵射出一箭、收弓、重拾马槊,杀入宋军步兵大阵,矛出如龙,挑翻宋兵,整套动作一气呵成。
並且嫻熟之极。
宋军既忽略了对方骑兵袭扰,所以整个计划全被打乱!
宋军没有准备拒马,没有准备鉤镰枪,甚至为了减轻负重,连盾牌都使用的是攻打南唐时缴获的藤甲盾牌。所以宋军这次吃了大亏!
宋军革路——皇帝战车——之上,李公公阴声道:“皇上,这次潘帅可能犯了个致命错误!”
赵光义沉声道:“你和他没仇吧?”
李公公阴声道:“没仇!老奴绝无半点添油加醋、造谣抹黑之意!”
“那你说,他犯了什么致命错误?”
“首先是轻敌,其次是误判,三是自暴自弃!”
“哦?说来听听!”
“说他轻敌了,是因为他漏算了对方居然有骑兵参战!所以对付骑兵的武器准备不足!”
“他若轻敌,怎么会派出三队人马专门阻击契丹的骑兵?”
“那就是那三队人马有人轻敌了!不然不会把重甲骑兵放进来!”
“误判和轻敌有区別吗?”
“当然有了。误判,是没想到。轻敌,是想到了不重视。这是態度问题。他確实安排人阻击辽军了,但他却忽略了西夏居然也会出兵,这是误判形势。”
赵光义目光深邃,“这不怪他,就连朕也认为西夏不会出兵!朕一直以为,西夏夹在中原和契丹之间,为了韜光养晦、悄悄地壮大自己,会选择左右逢源、两边討好的策略。没想到,他们竟敢直接站队偽汉!”
“他们是欺负皇上初登大宝、根基不稳,想浑水摸鱼,分一杯羹。”
“哼,想得挺美。”
“皇上,咱们左路五万步卒再这么耗下去可就要拼光了!”
“那你什么意思?”
“撤!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那五万步兵一旦后撤,立刻就会成了那些骑兵的猎物,只会死得更快!”
李公公眼神有异色一闪,“所以……这五万步卒无论如何,都难逃一死?”
赵光义道:“战亦死,逃亦死,为何不拼死一战?更何况,拼死一战,生则可加官进爵,死则可领丰厚抚恤,何不为?”
李公公道:“皇上,东边战场上咱们的重甲骑兵好像也吃了亏!”
东边大宋有两万重装骑兵配五万步兵,敌方是三万西夏铁鷂子!
赵光义道:“那个就是铁鷂子?”
李公公道:“对!”
“西夏骑兵为啥叫铁鷂子?”
“据说有三种说法。第一种,猛禽象徵说。鷂子是指雀鹰等小型猛禽,象徵部队的迅猛与精准攻击特性。重骑兵衝锋时如鷂攫兔,体现以猛禽比喻突击速度与杀伤力!
第二种说法,装备关联说。党项骑兵头盔顶部装饰与鷂子头部形態相似,南北朝诗歌中已有用『鷂子』指代重装骑兵的传统。西夏结合鲜卑、契丹军事文化,强化骑兵头盔的猛禽造型特徵。
第三种说法,军政隱喻。『铁』代表冷锻重甲刺斫不入,『鷂子』隱喻机动灵活性,形成『重甲+灵活』的反差定位,凸显西夏军事特色。”
“呵!你知道的不少啊?”
“嘿嘿。”
“你说咱们的骑兵和铁鷂子相比,谁更胜一筹?”
“那肯定是我大宋重装骑兵啊!”
“我要听实话。”
“两万大宋重甲骑兵对决三万西夏铁鷂子骑兵,到底谁能取得最后胜利,那咱家就单纯从战力上推演一下。
首先是装备性能对比。在防护体系上面,西夏铁鷂子军人身披冷锻重甲,五十步內普通弓箭无法穿透鎧甲;战马与骑兵鉤索绞联,即使战死仍维持衝锋姿態!这是其优势。
而宋军重甲骑兵拥有步人甲升级版本,並標配神臂弩,增加了破甲箭头!
在攻击手段上面,铁鷂子主用狼牙棒、铁骨朵等钝击武器,专克重甲目標;而宋军持斩马刀——专斩断鉤索,以及改良版鉤镰枪——反制绞联繫统。
其次是战术特性较量。西夏的优势:集团衝锋时鉤索绞联形成『移动城墙』效应;而宋军则採取『三段式接敌』:三百步外神臂弩拋射干扰,一百步內集中火力进攻甲冑接缝处;五步之內近战专攻鉤索连接点!
宋军每斩断一副鉤索需付出三至五人伤亡!”
赵光义皱眉道:“战损这么大?”
感谢渝东的大力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