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2 / 2)
更何况——修其原对于林总的评价颇高,这位少爷年纪不大,却有同龄人少见的沉稳可靠,调度专业、反应迅速,能听意见也敢拍板,从不让团队陷入无谓的拉扯。
大局有数,细节到位,真正是禁得住大场面的a。
那修其原更为自己的决定沾沾自喜,让林越峙和周唯实一起参加,简直是强强联合,事半功倍!
我辈闪耀iabse,就在今日!
一阵掌声过后,主持人继续报幕,“汇报人,周唯实。”
林越峙在第一排端坐,交叠两条长腿,好整以暇地看着那人走出。
浅灰色衬衫,扣子系到最上。头发少见地打理过,全部后梳,露出光洁的额头和两条剑眉。
眉毛是何小诗早上亲自帮周唯实修的,还让他害羞了好久。杂乱的碎茸全被剃光,只余顺着眉骨纹理的部分,把本不锋利的面容衬得神采飞扬。
金丝方框的镜片随他低头登台的动作,偶尔反射阳光,又马上清晰透出纤长的眼廓。
周唯实的睫毛很长,垂得像一把展开的羽扇,眼尾浓密,总有阴影。林越峙见过泪珠悬在上面,迟迟不落。
眼睛生得比omega还漂亮,鼻骨又平直如刀刻,不见半分弧度。
镜托下藏着颗小痣,与喉结边上的凑成一对,林越峙都爱舔,舔到冷淡的唇角溢出求饶。
之后就是……
周唯实不着痕迹地理了理领口,遮住后颈杂乱的咬痕。
啧。
真小气。
周唯实越过投射器的光影,径直走向中控台,调出展示界面。
ppt第一页没有密密麻麻的技术名词,只有一行简单标题。
“archicore 1.0: when structure gains intelligence.”
“当结构拥有智慧。”
他轻按键盘,所有人安静下来。
在亚联盟各部门的支持下,粤海项目实现了对整个南海湾的监测数据采集、智能分析、动态预警与可视化展示,并力求在从搭建到应用的全流程中实现真正的智能化。
而海科大负责研制的中控系统,就是代号为“archicore(桥芯)”的堡垒之心。
在“archicore”的加持下,桥梁不再是静止的死物,而是能与环境对话的生命体,精准响应风速、潮汐与通航压力的变化,灵活变换姿态,每一道指令下达,桥体各部件便可自主分离,如同一座沉眠的钢铁巨兽,在变化中苏醒,构筑起动态安全与效率的双重屏障。
这是一项现代工程技术与自动控制深度融合的奇迹——让这座桥不仅能“通行”,更能“思考”。
它不仅代表着桥梁领域的一次创新,更标志着工程技术的一场革命:“archicore”赋予了建筑结构前所未有的自适应能力,也为其带来了更高的容错性,使其能够在各种极端条件下依然维持稳固与平衡。
“archicore作为能让结构与环境互动的中控系统,打破了传统的工程边界,展现了人类对于“智慧未来”的探索与实践。”
周唯实讲完,长舒了一口气,如愿博得了热烈掌声。
正准备退场时,一位坐在前排的外籍专家举手示意。
“非常完美的构想,请问,archicore系统最重要的功能是实现实时参数化响应吗?我们可以观看一次现场演示吗?”
他虽然头发花白,眼睛却炯炯有神,语气里充满技术人员特有的探索欲,引起了身边几位专家的附和点头。
周唯实愣了半秒,最终转向操作台:“当然。我们准备了一个实时演示。我将向你们展示结构在archicore的指令下是如何变化的。”
他的指尖轻轻敲击着键盘,屏幕上闪烁着预设好的模拟命令,千里之外,按照50:1实际建造的粤海大桥模型也出现在屏幕上。
这是粤海大桥的试验台,周唯实的手指在键盘上飞快跳跃,将一串串结构逻辑与算法参数精准输入archicore,每一次回车都像一颗子弹装入弹膛,蓄势待发。
一旦周唯实的指令下达,系统就将立刻传输到模型后端,执行桥梁结构变形。
以iabse的舞台作为archicore的首秀,也不失为一种完美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