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2 / 2)

“捐躯赴国难,视死如乎归。”异口同声,二人俱是眼角带笑。

“来,”拓跋允再度给酒盏满上,“这一盏酒,你需得同我喝。”

漆盏相撞,一饮而尽,拓跋允感慨道,“若我不是皇亲,定要与你结拜兄妹才好。”

冯初含笑,浅饮半盏,未敢多言。

任城王可是帝党中流砥柱,而她,则在左右逢源。

风雪渐渐小了,围着篝火的人再度起身,连冯初都不由得感慨造化弄人,她同拓跋允从诗词歌赋到国策政论,不少都观点一致。

偏生不是同路人。

拓跋允其实也心知肚明,时鲜卑勋贵同汉人世家的矛盾渐行渐深,与汉人底层更是敲骨吸髓、贪婪无度。

拓跋弭为了夺回大权而依仗军镇、勋贵,无异于饮鸩止渴。

可汉人世家都纠集在太后身侧,拓跋弭愈相争、愈打压,下面的弹压便越严重。

太后可以因为不想国朝倾覆而做出堂而皇之取而代之的事情,但不可能为了大局,自绝羽翼,将手上权力拱手相送罢?

“阿耆尼,”政治斗争总是伴着无限的血腥,“你我而今还是多议诗歌,莫论国事。”

鹅毛飞雪,劲哀朔风,总算将息。

冯初与拓跋允二人翻身上马,拓跋允忽得冒出这句话来。

冯初勾唇,没有接话。

“日后......”拓跋允本想承诺,若太后斗败,冯家落寞,他愿意将冯初接到府中为幕僚。

话到嘴边,却发觉所谓承诺,是这世上再苍白不过的语句。

索性快马阴山逞豪情,跃马扬鞭高呼:“阿耆尼,你可敢同本王赛马,一决高下否?!”

“有何不敢!”

冯初亦纵马绝尘,马汗蒸,气氤氲,一番慷慨任平生。

......

安昌殿的地龙烧得格外暖,待上小半刻内裳里头就沁出了层薄汗,拓跋聿乖顺地坐在一旁的书案上誊抄书卷,不远处的冯芷君一手拨弄着手中白菩提珠,口中喃喃念经。

太后不是传闻中那般凶神恶煞,亦不像如那日责罚她与冯初时声色俱厉。

除开朝会,每日冯颂会进宫讲学,冯芷君则一旁旁听,讲习过后则守着她习完课业,偶尔会抽查背书。

其余时候,冯芷君多在佛堂礼佛。

安昌殿没太多规矩,只两点,一不可随意搅扰太后,二是不论宫内位高与低、是何出身,均只许说汉话,不许讲鲜卑语。

日子这般安然过着,拓跋聿心中却隐隐觉着哪里不大对。

冯颂是冯初的阿耶,更是沙场老将,教习她时偏只说些高头讲章、诗歌骈赋。冯初尚且还会以史为鉴,甚至能在沙盘上同她说起战事。

说白了,这更像是在教习文人,不像是在拿她当一国储君。

拓跋聿握着笔杆,眼眸中涌动着许多不甘。

儒家所言四书五经不过是以礼法巩固皇权,高唱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许多篇章不肯给弱者半点活路,束缚着这套教条下的每一个人。

拓跋聿阴差阳错成了‘皇储’,偏生她是一女子,是这些教条下的边缘人,是被束缚的存在,是注定与‘君父’背道而驰不相及的人。

这些学着经史子集长大的人,除了冯初这个同样的异类,又怎么会真拿她当一国储君呢?

不,不行,她不能这样下去。

念及冯初,手中的笔杆朝旁一划,方才写完的字算是毁了。

李拂音替她撤下,拓跋聿毫无怨言地开始从头誊抄。

而今身在太后宫中,出去结交朝臣定是不大可能,她能争取的唯有太后和冯颂,争取一个当她是一国之储的教习。

现今太后还政,父皇还未有其他皇嗣,太后将她唤入安昌殿鞠养,莫不是......太后实则想要自己继承大统?

尽管自己是女子身,但以太后的威势,似乎也并非什么不可能的事情。

但太后只想要一个傀儡,自己年岁尚小,较阿耶更好控制.......

深想至此,拓跋聿忽得身躯一抖,周身发寒,太后为何会还政?莫不是真要同阿耶言和?倘若这二人言和了,又怎么会将自己教养在宫中?

太后权欲心那么重,与阿耶二人均是正值壮年,这二人怎甘往后半生受制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