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2 / 2)
她被这双眼睛吸引了去,身后传来无数人的痛呼,她充耳不闻。
“太后也在饮鸩止渴!”
熟悉的怒喝让眼前风华正茂的女子眼中稍稍传出些许波动,但很快归于平静。
她是大魏的主人了。
“太后,终有一天,您会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的。”
一阵天旋地转,她终于看见了除她外的旁人,复仇的刀匕可惜没咬中她的咽喉。
她说她定不会后悔。
可她已经看见了旁人。
这是野心家死亡的开始。
光怪陆离的东西越来越多,此起彼伏在她面前游窜,最后化作一只孔雀,向着远处展翅翱翔。
白茫茫散去,身旁的哭声似真亦似幻,冯芷君偏偏头,入目是捂嘴压抑着悲痛的冯初,和陪在她身侧的拓跋聿。
“阿耆尼……”
冯初颤颤抬头,狼狈至极地与她对视,怕姑母因见到自己流泪而伤心,又怕错过她看自己的眼眸。
“莫哭,从前事……我也有不好的地方……”
冯初彻底泣不成声。
冯芷君幽幽叹了口气,用最后一点力气,牵起冯初的手,将她交到了拓跋聿手中,轻轻在她二人的手背上拍了拍。
“聿儿,哀家……想了想,给哀家的陵寝处,甬道石券门上,雕孔雀纹样罢。”
“……诺。”
拓跋聿目光微红,种种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被迫挡在生死之间,爱恨嗔苦,越不过半点。
“你们两个,都不要……以杂事烦心,”冯芷君摇摇头,心有所感般,伸手摩挲出自己的白菩提珠串,攥在手中,“……人世苦海,你们,同舟共济罢……”
至于她从前的功过是非……
留给后人评说好了……
对亦对,错亦对,直指人心,世上谁知谁是谁。
生也生,死也生,见性成佛,天下我明我非我。
安昌殿内,冯芷君卧于榻上,生命的最后,她朝绣着连珠菩萨纹的帷帐伸出了手,没有人知晓她看见了什么。
口中喃喃:
“河汉、河汉、非可乘槎而上……”
朔鼎八年二月,丙戌,太皇太后薨于安昌殿,当日雀雉集聚太华殿外,荧惑飘摇。
帝大恸,礼逾所制。
……
飞衣招魂,漆棺绘彩。
象征着天子权柄的王钺涂饰在她的外棺上,绳索牵拉着棺椁引入墓室,厚重的石封一条条往上加垒,隐喻着孔雀明王的浮雕没入黑暗。
孝服逶迤,银山飞雪,平城纸贵,香火焚天。
巍巍天地皆作素,团聚方山永固陵。
封土堆积,六十丈短长极尽哀荣,松柏之外,是她伴随了一生的平城。
沉重的棺椁无法抵抗腐朽的侵蚀,厚厚的黄土掩埋不了生命的抗争。
熊熊烈火在萨满的祭坛上,扭曲着她与她的面容。
而历史,把重担交在了她们肩上。
【作者有话说】
本章用典:
她舍玉堂金马去,雀留青台缘山空。:改自历史上冯太后残诗‘青台雀。青台雀。缘山采花额颈著。’
‘对亦对……天下我明我非我’:出自《再生缘》
荧惑飘摇:暗喻君主离世
飞衣招魂:飞衣,即招魂幡,马王推出土的辛追墓t形帛画就是飞衣的一种
王钺:周天子下葬棺椁上会绘制王钺,此处是我杜撰
封土六十丈:是国君下葬的礼节,历史上冯太后的封土也是这个规格。
聪明的读者应该已经发现了,冯芷君的人物意象是孔雀。
在佛教典故中,孔雀明王吞吃佛祖肉身,激发佛祖杀心,后佛祖被劝阻,遂作罢。
历史上冯太后的甬道石券上也确实是孔雀。[狗头]
平城纸贵,香火焚天:其实南北朝葬礼不会撒纸钱(因为纸其实挺贵的,也不和礼数),但是我真的想给一场老冯一场盛大的葬礼(她值得!)
老冯啊,老冯啊[合十]呜呜呜呜呜呜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