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2 / 2)

她继续沉浸在推理中。

“原来,这屏风是走马灯。那么,跳舞之人在中央作胡旋之舞,四周的屏风在她眼中便是活生生的人,在围着她旋转。而在金阁之外的湖上…屏风旋转的方向,恰与金阁里相反!”

她又看向另一张纸,那上面是围成一圈的十二盏长明灯。宫灯设计可以挡风聚光,灯内蜡烛却有长有短。

“挡风聚光、挡风聚光…说明彼时金阁的窗户是开的!”

她手拍在桌上,把围棋拍得跳起来,洒落在地。

“为何平日里门窗紧闭,偏偏那天要开窗呢?”

她又低头:

“这些蜡烛,长短不一,那么,明灭时间也不一。既如此,若按时辰算,最先灭的这一盏是…”

她目光聚焦在图上,那里用朱笔画了个圈,按十二时辰方位与天干地支对应,最先熄灭的那盏宫灯所对应的方向,正是她那夜踏进金阁时、怀抱琵琶的屏风美人所在之处。

“寅时。”

韦练抬头,目光恰被狱中烛火所照亮。

“金阁里女子的死亡时间,是被人算计好的。”

第14章 ☆、傀儡词13

观音阁内,平日里寂寥无人、荒草丛生的佛殿中央,横陈着一具新死的尸体。腥气弥漫在尸体周围,吸引来大量乌鸦,在佛殿上盘旋。这景象像极了裴府夜空中的景象,也正是李猊提刀赶到时看到的场景。

他环绕尸首一周,仔细观察尸身的情况。死去的时间不久,是被割喉而死,血流从阶梯淌下,染红周边的衰草。深秋、尸虫不如夏天那般密集,但也逐渐在周边出现,作为判断死亡时间的重要依据。

李猊半跪下,仔细验看死去的人。他又想起韦练,努力回想她在验看现场时所做的事情:先看是否中毒、接着检查伤口,死去时的朝向、是否有搬动痕迹,最后检验其他细节。此人穿着粗布荆钗,指甲里有泥垢,头发却乌黑亮丽,手指也光洁纤细,没有劳作痕迹。就算用泥巴和稻草掩饰,也能看出,她并非平民女子。

死者的脸被头发遮住,能看得出来谋杀现场的仓促。她死前或许经历过挣扎,看死去的位置,或许是在奔跑逃离过程中被发现,接着被一刀割喉。李猊眉心紧蹙,抬手将女子的额发撩开,空气有短暂的凝固。

她的长相与屏风上的女子有九成相似。那个从扶桑来、面容悲伤的美人,或许就是眼前这个“采莲”的母亲。

如果不是他们查案逐渐深入、乃至于发现了裴府的秘辛,或许她可以在观音阁藏身到结案、等风波过去,或许,裴府会有马车前来,接她回去继续隐秘地活在金阁之中。

——真正的裴相之女、《十美图》上,秦延年所画的第一个被预选为宜王妃子的人,此刻却躺在观音阁冰冷的地方,气绝身亡。杀她的人拿着神策军制式的刀,他一眼就能认出,因为他的佩刀与那帮人所佩的并没有什么两样。双开刃、带血槽,刀口略弯曲,是大唐百年来锻刀技术锤炼至顶峰的产物。他能够想象,方才车帐里的人是如何在观音阁门口冰冷地下了诛杀令,而那个惴惴不可终日藏身于此处的女子是如何在惊慌逃跑中迎面撞上等在门口的尖刀、自投罗网。

他捏紧拳头搁在膝上,后槽牙咬得咯吱响。

落叶犹如叹息,远处坊巷里,打更人的声音悠长回响,那个当夜发现秦延年尸体的打更人又醉醺醺地出来了,哼着天宝年间的旧曲。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鱼公公为何要杀裴相的女儿,真正的“采莲”尸身又在何处、为何要替裴相之女赴死;死去的三个女子与秦延年究竟在替何人隐瞒什么秘密,这个秘密又与那句谶诗有什么关系,这一切,看似相互有关,却始终不能连在一起,勾成一张能够说服他结案的网。

现在神策军“帮”他杀了最后一个会说出秘密的人,其他人都死了。

等等,除了裴相。

假如他也知道一切、并参与了整个案件呢?

李猊想起秦延年身上发现的那枚不属于他的、五品以上才能被赐予的银鱼袋,突然站起身,走了两步又回头,从怀袖中掏出一块手巾,盖住死者的脸,又默然鞠了一躬,才回头往黑暗深处奔去。

***

“快!晚点便来不及了!”

韦练坐在马车里,身边是手还被绑着的安菩提,赶车的是康六。三人驾驶马车从御史台跑出,流星般赶往裴府。

“为何来不及?难不成凶手还能一直留在裴府等我们?”

“现下还没有把握,但今夜过去、御史台的卫兵便会从裴府撤走,再想进金阁便难了。”韦练眉心拧成一团,腰间证物袋里揣着的是所有先前临摹过的尸形图。不知为何、她隐隐有种不祥的预感,因此在走之前,她又从康六那里顺了一把软刀,藏在腰带中。